古诗词网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左丘明先秦〕《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徵 通 征)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赐我先君东至西至

赐我(赐我)
五代史唐明宗纪论岁尝旱已而雪暴坐庭中诏武德司宫中无得扫雪曰此天所以赐我也  ——《骈字类编》
先君 xiān jūn
(1).前代君主。《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勗寡人。”《庄子·山木》:“ 鲁侯 曰:‘吾学先王之道,脩先君之业。’” 成玄英 疏:“先君,谓 周公 伯禽 也。”
(2).称自己的祖先。《〈书〉序》:“先君 孔子 ,生於 周 末。”《后汉书·孔融传》:“先君 孔子 与君先人 李老君 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 融 与君累世通家。”《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胄书〉》:“幸赖先君之灵,免负担之勤。” 张铣 注:“谓赖祖考之餘庆,免负担之劳也。”
(3).已故的父亲。《文选·班昭〈东征赋〉》:“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 李善 注:“先君,谓 彪 也。”《三国志·吴志·孙策传》“以 坚 部曲还 策 ” 裴松之 注引《吴历》:“先君与 袁氏 共破 董卓 ,功业未遂,卒为 黄祖 所害。” 宋 苏轼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诗之二:“先君昔爱 洛阳 居,我今亦过 嵩山 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个非但我一个人感激,就是先君、家母,也是感激的了不得的!” 郁达夫 《迷羊》一:“自从先君去世以后,家景萧条。”  ——《漢語大詞典》
履 lǚ《國語辭典》

履 [ lǚ ]

  1. 鞋子。如:「草履」、「削足适履」。《庄子·让王》:「原宪华冠𫄳履,杖藜而应门。」
  2. 脚步。如:「步履」。《聊斋志异·卷一·画壁》:「回顾,则垂髫儿,冁然竟去,履即从之。」
  3. 个人的行为操守。《晋书·卷六七·温峤等传·史臣曰》:「太真性履纯深,誉流邦族。」
  4. 领土。《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晋·杜预·注:「履,所践履之界。」
  5.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兑(☱)​下干(☰)​上。表行履的礼仪之意。
  6.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履鞮。
  1. 践踏、踩。《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宋·苏轼〈后赤壁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
  2. 实行。如:「履行」、「履约」。《礼记·表记》:「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
  3. 经历。《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宗少文传》:「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4. 居、处。《庄子·天道》:「而愚知处宜,贵践履位。」汉·刘向《新序·卷四·杂事》:「夫执国之柄,履民之上。」
东至(东至)
唐 杜甫 大麦行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骈字类编》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海 hǎi《國語辭典》

海 [ hǎi ]

  1. 地球上邻接大陆而小于洋的水域。如:「南海」、「黄海」、「地中海」。
  2. 海水。《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
  3. 内陆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中南海」。
  4. 积聚众广的人或物。如:「棉海」、「人海」、「火海」、「花海」。
  5. 领域、渊薮。如:「苦海无边」、「学海无涯」。宋·陆游〈休日感兴〉诗:「宦海风波实饱经,久将人世寄邮亭。」
  6. 荒远之地。《周礼·夏官·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汉·郑玄·注:「四海,犹四方也。」
  7. 较宽大的器皿。如:「茶海」、「酒海」。
  8. 姓。如金代有海里。
  1. 巨大的。如:「海派」、「海量」、「海口」。
  1. 任意的、漫无目标的。《红楼梦·第七回》:「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 惯了。」《海上花列传·第九回》:「阿珠、阿金大都跟著海骂。莲生气得怔怔的,半晌说不出话。」
  2. 狠狠的、严重的。如:「他严重怠工,所以被老板海刮了一顿。」
西至
唐 胡曾 咏史诗 骕骦陂 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唐公不见机。  ——《骈字类编》
河 hé《國語辭典》

河 [ hé ]

  1. 水道的通称。如:「河流」、「运河」。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黄河的简称。如:「河套」。
  3. 成河川状的群体。如:「星河」、「银河」。
  4. 姓。如南北朝时有河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