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

左丘明先秦〕《阴饴甥对秦伯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十月王城

十月 shí yuè
(1).一年中的第十月。《诗·豳风·七月》:“八月其穫,十月陨蘀。”《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 七年, 长乐宫 成,诚侯羣臣皆朝十月。” 司马贞 索隐:“案:诸书并云十月为岁首。”
(2).十个月。《庄子·天运》:“ 舜 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淮南子·精神训》:“九月而躁,十月而坐,形体以成,五藏乃形。”  ——《漢語大詞典》
晋 ( 晉 ) jìn
晋 [ jìn ]
  1. 进:~级。~升。~谒(进见)。
  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3.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剧。
  4. 中国朝代名:西~。东~。
阴 ( 陰 ) yīn
阴 [ yīn ]
  1.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诸一,与“”相对:~阳。一~一阳谓之道。~差阳错。~盛阳衰。~虚生热。图形:⚋(U+268B)。
  2. 指“月亮”:太~(月亮)。~历。
  3. 带负电的:~电。~极。~离子。
  4. 云层较厚,遮住阳光:~沉。~雨。~郁(亦指忧郁,不开朗)。~霾。
  5. 不见阳光,亦指不见阳光的地方:~面。~干(gān)。~凉,~影。山~(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碑~(碑的背面)。
  6. 不露出表面的,暗中的:~沟。~通(秘密往来)。~私。~功(➊暗中做的好事;➋迷信指被阴间记功的好事)。
  7. 背地捣鬼,险恶:~谋。~毒。
  8. 指冥间:~间。~司。~曹地府。
  9. 凹进的:~文图章。~识(即阴文)。
  10. 指时间:光~。惜寸~。
  11. 生殖器:~部。~道。~茎。~囊。
  12. 姓。
饴 ( 飴 ) yí
饴 [ yí ]
  1. 用麦芽制成的糖浆,糖稀:~糖。甘之如~。
  2. 某种糖果:高粱~。
  3. 古同“”,赠送。
sì ㄙˋ  ◎ 同“”,粮也。
    甥 shēng《國語辭典》

    甥 [ shēng ]

    1. 称谓:➊ ​ 用以称姊妹的孩子。《尔雅·释亲》:「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如:「外甥」。➋ ​ 男子对阿姨、舅舅的自称。➌ ​ 用以称外孙。《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汉·毛亨·传:「外孙曰甥。」
    2. 女婿。《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汉·赵岐·注:「尧以女妻舜,故谓舜甥。」
    会 ( 會 ) huì/kuài
    会 [ huì ]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
    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
    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
    4. 彼此见面:~面。~见。
    5. 付钱:~账。~钞。
    6. 理解,领悟,懂:~心,体~。
    7. 能,善于:~游泳。~英语。
    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
    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10. 恰好,正好:~天大雨。
    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会 [ kuài ]
    1. 总计:~计(❶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❷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
    2. 姓。
    秦 qín《國語辭典》

    秦 [ qín ]

    1. 朝代名。参见「秦朝 」条。
    2. 大陆地区陕西省的简称。
    3. 姓。如宋代有秦观。
    伯 bó/bǎi/bà《國語辭典》

    伯 [ ​bó ]

    读音
    1. 兄长。古人以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 称谓:➊ ​ 尊称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➋ ​ 尊称丈夫的哥哥为「伯」。➌ ​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 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 用以称擅长某种才艺的人。如:「诗伯」、「画伯」。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伯宗,楚国有伯州犁。

    伯 [ bà ]

    1. 古称诸侯的盟主。《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通「霸」。
    1. 称霸、统领。《战国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伯 [ ​bǎi ]

    语音
    1. 称谓。称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盟 méng《國語辭典》

    盟 [ méng ]

    1. 立约起誓。《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勤。」《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1. 誓约。如:「海誓山盟」。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 文体名。古代的约誓之词。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盟〉:「按《礼记》:『莅物曰 盟。』刘勰云:『盟者,明也,祝告于神明者也。』亦称曰誓,谓约信之词也。」
    3. 蒙古、青海等地合数个部落或旗而成的行政区域。如:「昭乌达盟」。
    1. 有信约关系的。如:「同盟国」、「盟军」。

    盟 [ mèng ]

    1. 参见「盟津 」条。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王城 wáng chéng
    (1).都城。《后汉书·赵温传》:“公前託为 董公 报讎,然实屠陷王城,杀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见而户説也。” 唐 戴叔伦 《送少微山人入蜀》诗:“世俗多离别,王城几日还?” 宋 苏轼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之一:“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明 袁宏道 《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之一:“仙人杰阁俯王城,西山见雨北山晴。”
    (2).地名。即 洛邑 。今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北。《春秋·昭公二十二年》:“秋, 刘子 、 单子 以 王猛 入于 王城 。” 杨伯峻 注:“ 王城 ,在今 洛阳市 西北偶。”
    (3).地名。 春秋 时 大荔戎都 故址,在今 陕西省 大荔县 东。《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 阴飴甥 会 秦伯 ,盟于 王城 。” 杨伯峻 注:“ 王城 当在今 陕西省 大荔县 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