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从朝歌理尚平之杖笠,却来金陵寻孙楚之酒楼。

欧大任明代〕《孙楚酒楼歌

五山不可到,十岳竟未游。清狂谁如二子者,崎嵚历落毋所求。

不从朝歌理尚平之杖笠,却来金陵寻孙楚之酒楼。

我闻英绚之姿是孙楚,谁容漱石而枕流。征西司马官不薄,扶风记室交未酬。

典午山河日分割,酒楼人已名荒丘。山东才子爱明月,裹巾更著紫绮裘。

石头城下沽美酒,吴姬扶醉秦女讴。澄江净练望吴越,此事便足三千秋。

只今王郎张郎亦词伯,访古好奇挟图册。城西鼓擢女儿湖,醉觅子荆旧榛棘。

玉斝空歌零雨篇,绣衣不见迎船客。噫吁嚱,百尺之楼何处无,君其问之李太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从朝歌理尚平之却来金陵酒楼

不从(不從)bù cóng
(1).不服从;不听从。《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后汉书·韩棱传》:“ 棱 復上疏諫,太后不从。”
(2).不追随。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陋 苍梧 之不从兮,遵 鮒隅 以同壤。”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沉 吏部 传师 ,性和易,不从流俗。”
(3).指占卜不吉。《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穀梁传·哀公元年》:“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 范宁 注:“意欲郊而卜,不吉,故曰不从。”  ——《漢語大詞典》
朝歌
春秋定公十三年冬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战国策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子史记邹阳传县名胜母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而墨 回车
又太史公自序当始皇之时蒯聩元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北魏志王粲传吴质济阴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注河 平定大将军为世子质与刘桢并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出为朝歌长又宋书州郡志朝歌令本属河内晋武帝分河内为汲 属焉 魏书刘芳传高祖迁洛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芳为注解表上之 说苑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则其遇成汤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棘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为天子师则其遇文王也其水经注太和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 水南流东屈径朝歌城南晋灼曰史记乐书纣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不径其邑 曹植与吴季重书夫君子而不知音乐古之达论谓之通而蔽墨翟不好伎曷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正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阳又盐铁论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 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榖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林然后呰窳偷生好衣甘食虽白屋草庐歌讴鼓琴日给月单朝歌暮戚 杜牧阿房宫赋嫔妃媵嫱王子王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骈字类编》
理尚 lǐ shàng
志趣爱好。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理尚栖约,思致恬敏。”  ——《漢語大詞典》
平之
国语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 晋书乐志蛇豕放命皇斯平之  ——《骈字类编》
杖 zhàng《國語辭典》

杖 [ zhàng ]

  1. 拄著走路用的棍子。如:「手杖」、「拐杖」。《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颜动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2. 泛称棍棒一类的东西。如:「擀面杖」。
  3. 古代的一种刑法。用棒子或竹板打犯人。《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杖罪释之。」
  1. 执、持。《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
  2. 凭恃、倚靠。《左传·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3. 拷打。《唐语林·卷六·补遗》:「穆家法最峻,宁命诸子直馔,稍不如意,则杖之。」
笠 lì《國語辭典》

笠 [ lì ]

  1. 用竹皮或竹叶编成,可以挡雨遮阳的帽子。如:「斗笠」、「竹笠」。《诗经·周颂·哀耜》:「其笠伊纠,其镈斯赵。」汉·毛亨·传:「笠,所以御暑雨也。」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却来(卻來)què lái
亦作“却来”。 归来。 唐 李白 《东鲁见狄博通》诗:“谓言掛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宋 苏轼 《送安节》诗之十四:“万里却来日,一庵仍独居。”  ——《漢語大詞典》
金陵 jīn líng
(1).古邑名。今 南京市 的别称。 战国 楚威王 七年(公元前333年)灭 越 后在今 南京市 清凉山 ( 石城山 )设 金陵邑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入朝曲》:“ 江 南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 金陵 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2).中晚 唐 人常以指 润州 (今 江苏省 镇江市 )。 唐 李绅 《宿瓜州》诗:“烟昏水郭津亭晚,迴望 金陵 若动摇。” 唐 杜牧 《杜秋娘》诗序:“ 杜秋 , 金陵 女也。” 冯集梧 注:“…… 唐 人谓 京口 亦曰 金陵 。” 宋 王楙 《野客丛书·北固甘罗》:“ 赵璘 《因话録》言 李勉 至 金陵 ,屡讚 招隐寺 标致。盖时人称 京口 亦曰 金陵 。”
(3). 北魏 拓跋珪 陵墓。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故 盛乐城 西北。《魏书·太祖纪》:“ 永兴 二年九月甲寅,上諡 宣武皇帝 ,葬於 盛乐 金陵 。”
(4).指 四川 铜陵山 。 唐 王勃 《为人与蜀城父老书》:“山分玉字,水向 金陵 。” 蒋清翊 注引《后汉书·公孙述传》注:“ 蜀 有 铜陵山 。”  ——《漢語大詞典》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1.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2.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孙 ( 孫 ) sūn/xùn
孙 [ sūn ]
  1. 儿子的儿子:~子。~女。
  2.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侄~(侄儿的子女)。
  3. 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 )~(孙子的子女)。玄~(曾孙的子女)。子~(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贵族的子孙后代)。
  4. 植物再生成孳生的:~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5. 姓。
孙 [ xùn ]
     ◎ 古同“”。
楚 chǔ《國語辭典》

楚 [ chǔ ]

  1. 痛苦。如:「苦楚」。《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
  2. 清晰、整齐。如:「清楚」。《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边豆有楚,殽核维旅。」
  3. 鲜明、华丽。《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南朝梁·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诗〉:「腰肢既软弱,衣服亦华楚。」
  1. 古时教师用以责罚学生的小杖。《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汉·郑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
  2. 国名:➊ ​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大陆地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➋ ​ 五代时马殷所建,为五代十国之一。有今大陆地区湖南及广西东部等地,后为南唐所灭。
  3. 大陆地区湖南、湖北的通称。或专指大陆地区湖北而言。
  4. 植物名。马鞭草科蔓荆属,落叶灌木。叶为掌状复叶,边缘有细锯齿。七八月间开淡黄紫色花。也称为「牡荆」。
  5. 姓。如宋代有楚公辅。
  1. 拷打。《聊斋志异·卷一·三生》:「鬼力楚之,痛甚而蹶。」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酒楼(酒樓)jiǔ lóu
有楼座的酒店。 唐 张谓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诗:“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唐 皇甫松 《大隐赋》:“晓入屠肆,春游酒楼。”《全元散曲·水仙子过折桂令·饮兴》:“酒馆中有神仙伴侣,酒楼上红粉娇姝。” 巴金 《新生·五月二十四日》:“ 秋岳 这次来,是来约我出去吃饭;他指定了一家 广东 酒楼,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比较安静地谈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