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酒酽顿忘风力峭,夜长犹恨漏声催。

陆游宋代〕《上元

细细香尘暗六街,鱼鳞浅碧暮云开。
新妆褰幕全身见,误马随车一笑回。
酒酽顿忘风力峭,夜长犹恨漏声催。
京华旧侣雕零尽,短鬓成丝心未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酒酽顿忘风力夜长漏声

酒酽(酒酽)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十四 酒酽春浓琼草齐,真公饮散醉如泥。  ——《骈字类编》
顿忘(顿忘)
杜甫诗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  ——《韵府拾遗 阳韵》
风力(風力)fēng lì
(1).风的力量。 唐 杜甫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吹花困癲旁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宋 梅尧臣 《雪咏》:“密势因风力,轻姿任物形。”
(2).气概与魄力。《宋书·孔觊传》:“ 覬 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陈书·周铁虎传》:“﹝ 周铁虎 ﹞器局沉厚,风力勇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铁面御史》:“幸蒙圣明洞鉴,以 郭琇 居官尚有风力,免其治罪。”
(3).威势;权势。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鄢懋卿》:“以都御史经理东南盐课诸务,声势赫戾,睹记所未有此,每歷 淮 扬 诸大镇则餽索不下二三百万金,风力所加,甚于詔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岂知世上惨刻的官,要见自己的风力,或私心嗔恨被告,不肯听尸亲免简,定要劣撅做去,以致开久殮之棺,掘久埋之骨。”《好逑传》第十七回:“莫若只就他旧日到 水 家去养病的事体,装点做私情,央有一个有风力的御史,参他一本。”
(4).指文辞的风骨笔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 相如 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迺其风力遒也。”《隋书·经籍志四》:“ 永嘉 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五》:“数笔有 班 马 风力。”
(5). 黄帝 臣子 风后 与 力牧 的并称。 隋 卢思道 《劳生论》:“ 风 力 上宰,内敷文教; 方 邵 重臣,外扬武节。” 唐 李华 《卢郎中斋居记》:“庙堂有 风 力 之臣,征镇有 方 召 之老。”
(6).气象学术语。指风的强度,用风级表示。  ——《漢語大詞典》
峭 qiào《國語辭典》

峭 [ qiào ]

  1. 山势险峻。如:「峭壁」、「陡峭」。《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墅诗》:「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2. 文势险拔。汉·王充《论衡·自纪》:「言奸辞简,指趋妙远;语甘文峭,意务浅小。」明·宋濂〈谢翶传〉:「文尤崭拔峭劲,雷电恍惚,出入风雨中。」
  3. 严厉、苛刻。《新唐书·卷一七七·李翶传》:「翶性峭鲠,论议无所屈。」
  4. 寒冷。如:「春寒料峭」。宋·陆游〈秋思〉诗:「露气侵帘已峭深,衰发凋零随槁叶。」
  1. 加密、使严厉。《韩非子·五蠹》:「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夜长(夜长)
唐 李益 水宿闻雁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唐 戴叔伦 谷城逢杨评事 横流夜长不得渡,驻马荒亭逢故人。  ——《骈字类编》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漏声(漏聲)lòu shēng
铜壶滴漏之声。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之四:“有约闻鷄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漢語大詞典》
催 cuī《國語辭典》

催 [ cuī ]

  1. 促使行动开始,或加速进行。如:「催生」、「时间到了,催他上车。」《文选·李密·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