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偃师虽北连。轘辕已南背。

萧纲南北朝〕《伤离新体

伤离复伤离。别后情郁纡。凄凄隐去棹。悯悯怆还途。

戚戚意不申。转顾独沾襟。前驱经御宿。后骑历河漘。

胡香翼还幰。清笳送后尘。落日斜飞盖。馀晖承画轮。

柳影长横路。槐枝深隐人。桂宫夕掩铜龙扉。甲馆宵垂云母帏。

胧胧月色上。的的的夜萤飞。草香袭余袂。露洒沾人衣。

带堞凌城云乱聚。排枝度叶鸟争归。碗中浮蚁不能酌。琴间玉徽调别鹤。

别鹤千里别离声。弦调轸急心自惊。试起登南楼。还向华池游。

前时筱生今欲合。近日栽荷尚不抽。犹是衔杯共赏处。今兹对此独生愁。

登楼望暧暧。山种自分态。偃师虽北连。轘辕已南背。

远听寂无闻。遥瞻目有阂。含诧意不迷。长叹情无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偃师北连轘辕南背

偃师(偃師)yǎn shī
(1).传说 周穆王 时的巧匠,所制木偶,能歌善舞,恍如活人。 穆王 与姬妾一同观赏,木偶对侍妾眉目传情, 穆王 大怒,欲杀 偃师 ,经剖示木偶方罢。参阅《列子·汤问》。 唐 李商隐 《宫妓》诗:“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 偃师 。”
(2).称弄木偶的艺人为偃师。  ——《漢語大詞典》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北连(北连)
隋书杨义臣传从征吐谷浑令义臣屯琵琶峡连营八十里南接元寿北连叚文振合围浑主于覆袁川控元史安南郡县附录见南接下师又巴图噜传见南 下 梁简文帝伤离新体诗偃 虽北连轘辕已南背  ——《骈字类编》
轘辕(轘轅)huán yuán
(1).盘旋往还。形容道路环曲。《管子·地图》:“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都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 尹知章 注:“谓路形若辕,而又轘曲。 緱氏 东南有 轘辕道 是也。”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永叔对雪十韵》:“欺贫冻蓬蓽,增险想轘辕。”
(2).山名,关口名。在 河南 。因山路有十二曲,盘旋往还得名。《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使侯出诸 轘辕 。” 杨伯峻 注:“ 轘辕 ,山名,在 河南 登封县 西北三十里,又跨 巩县 西南。险道也。” 隋 江总 《南还寻草市宅》诗:“红颜辞 巩洛 ,白首入 轘辕 。” 金 元好问 《秋望赋》:“瞻彼 轘辕 ,西走 汉 京。”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王公守国天设险, 崤函 、 轘辕 自古崇。”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南背
梁简文帝伤离新体诗见北连下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