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流泉百道鸣,激荡声喧蹙。

王启涑清代〕《同萧亭舅氏晚坐石帆亭听瀑 其二

振衣华子冈,飞花散芬馥。流泉百道鸣,激荡声喧蹙。

栖鸟惊高枝,微风戛深竹。池上新月明,万绿如膏沐。

缱绻渭阳情,清言惬幽独。参横夜凉生,且共茅亭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流泉百道激荡

流泉 liú quán
(1).流动的泉水。《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 庭坚 被酒豪甚,竟脱巾髽髻,裸立流泉之衝,且高唱《濯缨》之章。” 碧野 《雪路云程》:“这石潭是由群山上的雪水流泉汇成的。”
(2).古代钱币名。泛指钱币。《隋书·刑法志》:“公平难遇其人,流泉易启其齿。”  ——《漢語大詞典》
百道 bǎi dào
(1).犹百股。极言其多。 唐 沈佺期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2).想尽一切办法。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一折:“小生又百道营求,千方省俭,遂至财帛如山,门庭如市。”  ——《漢語大詞典》
鸣 ( 鳴 ) míng
鸣 [ míng ]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激荡(激盪)jī dàng
见“ 激盪 ”。
亦作“ 激汤 ”。亦作“ 激荡 ”。 受冲击而动荡;冲击使动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盪,涛涌波襄。”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宜乎论道之间,激汤天下。” 清 黄景仁 《江上寄左二杏庄》诗:“激荡水石响,凄晦草木风。”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的心里激荡着可怕的矛盾。”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喧 xuān《國語辭典》

喧 [ xuān ]

  1. 大聲說話。如:「喧嘩」、「喧鬧」。唐·孟浩然〈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聊齋志異·卷二·張誠》:「馬騰於槽,人喧於室,居然大家矣。」
  1. 顯赫盛大的。《禮記·大學》:「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蹙 cù《國語辭典》

蹙 [ cù ]

  1. 逼迫、逼近。《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夫角之末,蹙于脑而休于气。」《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2. 缩减。《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国蹙赋更重,人稀役弥繁。」
  3. 聚拢。《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4. 踩踏。宋·苏轼〈申王画马图〉诗:「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通「蹴」。
  5. 踢。《礼记·曲礼上》:「以足蹙路驺,有诛。」通「蹴」。
  1. 恭敬的样子。《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容弥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