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求无相,淳和睹太初。
肃寺祠灵境,寻真到隐居。夤缘幽谷远,萧散白云馀。
晚节持僧律,他年著道书。海边曾狎鸟,濠上正观鱼。
寂静求无相,淳和睹太初。一峰绵岁月,万性任盈虚。
篱隔溪钟度,窗临涧木疏。谢公怀旧壑,回驾复何如。
晚节持僧律,他年著道书。海边曾狎鸟,濠上正观鱼。
寂静求无相,淳和睹太初。一峰绵岁月,万性任盈虚。
篱隔溪钟度,窗临涧木疏。谢公怀旧壑,回驾复何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寂静 jì jìng
(1).没有声音;安静。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四更,东方月上, 燧 觉寂静,乃出而去,见人马骨肉狼藉。” 宋 梅尧臣 《翠竹亭》诗:“种竹几千个,结亭三四椽。游人多寂静,啼鸟亦留连。” 元 商挺 《潘妃曲》曲:“冷冷清清人寂静,斜把鮫綃凭,和泪听。” 明 孟称舜 《桃花人面》第四出:“今日同俺爹拜扫回来,村途寂静,缓步先行。”《红楼梦》第一○一回:“只见园中月色比外面更觉明朗,满地下重重树影,杳无人声,甚是凄凉寂静。”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
(2).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百喻经·煮黑石蜜浆喻》:“五热炙身,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心镜明,长鉴照,寂静修行弃喧闹。”《云笈七籤》卷十七:“心体寂静,妙用无穷,故名真慧。” ——《漢語大詞典》
(2).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百喻经·煮黑石蜜浆喻》:“五热炙身,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心镜明,长鉴照,寂静修行弃喧闹。”《云笈七籤》卷十七:“心体寂静,妙用无穷,故名真慧。” ——《漢語大詞典》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動-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 姓。如漢代有求仲。
无相(無相)wú xiāng
(1).无人扶助。《左传·僖公十五年》:“《归妹》之《睽》,犹无相也。” 杜预 注:“《归妹》,女嫁之卦;《睽》,乖离之象,故曰无相。相,助也。” 陆德明 释文:“相,息亮反。”《礼记·仲尼燕居》:“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 孔颖达 疏:“相,谓扶相。”
(2).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 南朝 梁 萧统 《和梁武帝游锺山大爱敬寺诗》:“神心鉴无相,仁化育有为。” 唐 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惟师説始真。”
(3).没有福相。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 南朝 梁 萧统 《和梁武帝游锺山大爱敬寺诗》:“神心鉴无相,仁化育有为。” 唐 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惟师説始真。”
(3).没有福相。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 ——《漢語大詞典》
淳和 chún hé
(1).质朴温和。《后汉书·种岱传》:“伏见故处士 种岱 ,淳和达理,耽悦《诗》《书》,富贵不能回其虑,万物不能扰其心。”《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 策 性质淳和,临蒞强济。”
(2).仁厚平和。 隋 李谔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新唐书·朱敬则传》:“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
(3).醇正中和。 唐 李白 《大猎赋》:“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时以淳和之觴。” ——《漢語大詞典》
(2).仁厚平和。 隋 李谔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新唐书·朱敬则传》:“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
(3).醇正中和。 唐 李白 《大猎赋》:“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时以淳和之觴。” ——《漢語大詞典》
睹 dǔ《國語辭典》
睹 [ dǔ ]
動- 看見。如:「有目共睹」、「睹物思人」。《莊子·秋水》:「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母等一則怕他招受寒暑,二則恐他睹景傷情。」
太初 tài chū
亦作“ 大初 ”。
(1).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气。《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在昔太初,玄黄混并,浑沌鸿濛,兆朕未形。”《云笈七籤》卷二:“太初之时, 老君 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
(2).指太古时期。 唐 吴筠 《高士咏》序:“太初渺邈,难得而详。” 宋 郑樵 《通志·总序》:“惟 梁武帝 为此慨然,乃命 吴均 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终 齐 室。”
(3).道家指道的本源。《庄子·知北游》:“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成玄英 疏:“大初,道本也。” ——《漢語大詞典》
(1).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气。《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在昔太初,玄黄混并,浑沌鸿濛,兆朕未形。”《云笈七籤》卷二:“太初之时, 老君 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
(2).指太古时期。 唐 吴筠 《高士咏》序:“太初渺邈,难得而详。” 宋 郑樵 《通志·总序》:“惟 梁武帝 为此慨然,乃命 吴均 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终 齐 室。”
(3).道家指道的本源。《庄子·知北游》:“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成玄英 疏:“大初,道本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