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如今尽臣妾,归期那肯待秋风。
赵嘏〔唐代〕《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
扬雄词赋举天闻,万里油幢照塞云。
仆射峰西几千骑,一时迎著汉将军。
旌旗杳杳雁萧萧,春尽穷沙雪未消。
料得坚昆受宣后,始知公主已归朝。
虽言穷北海云中,属国当时事不同。
九姓如今尽臣妾,归期那肯待秋风。
牢山望断绝尘氛,滟滟河西拂地云。
谁见鲁儒持汉节,玉关降尽可汗军。
山川险易接胡尘,秦汉图来或未真。
自此尽知边塞事,河湟更欲托何人。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
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仆射峰西几千骑,一时迎著汉将军。
旌旗杳杳雁萧萧,春尽穷沙雪未消。
料得坚昆受宣后,始知公主已归朝。
虽言穷北海云中,属国当时事不同。
九姓如今尽臣妾,归期那肯待秋风。
牢山望断绝尘氛,滟滟河西拂地云。
谁见鲁儒持汉节,玉关降尽可汗军。
山川险易接胡尘,秦汉图来或未真。
自此尽知边塞事,河湟更欲托何人。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
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九姓 jiǔ xìng
(1).指 唐 时 回纥 所分的九个部落: 药罗葛 胡咄葛 咄罗勿 貊歌息讫 阿勿嘀 葛萨 斛嗢素 药勿葛 奚耶勿 。《旧唐书·回纥传》:“ 上元 元年九月己丑, 迴紇 九姓可汗使大臣 俱陆莫达干 等入朝奉表起居。”《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九姓羌夷来部落,诸蕃巢穴入提封。”
(2). 唐 代 铁勒 族分出 回纥 、 仆固 、 浑拔野古 、 同罗 、 思结 、 契苾 、 阿布思 和 骨崙屋骨 ,共九个部落,史称九姓 铁勒 ,简称九姓。《旧唐书·北狄传·铁勒》:“﹝ 李勣 ﹞率九姓 铁勒 二万骑至於 天山 。”
(3).指 隋 唐 时 中亚细亚 的 昭武 九姓。为 月氏 之后,始居 祁连山 北的 昭武城 (今 甘肃 高台县 ),后为 突厥 所破,迁于 中亚 的 葱岭 一带,其支庶分王各地,为 康 、 安 、 曹 、 石 、 米 、 何 、 火寻 、 戊地 、 史 ,世称九姓,亦称 昭武九姓国 。见《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漢語大詞典》
(2). 唐 代 铁勒 族分出 回纥 、 仆固 、 浑拔野古 、 同罗 、 思结 、 契苾 、 阿布思 和 骨崙屋骨 ,共九个部落,史称九姓 铁勒 ,简称九姓。《旧唐书·北狄传·铁勒》:“﹝ 李勣 ﹞率九姓 铁勒 二万骑至於 天山 。”
(3).指 隋 唐 时 中亚细亚 的 昭武 九姓。为 月氏 之后,始居 祁连山 北的 昭武城 (今 甘肃 高台县 ),后为 突厥 所破,迁于 中亚 的 葱岭 一带,其支庶分王各地,为 康 、 安 、 曹 、 石 、 米 、 何 、 火寻 、 戊地 、 史 ,世称九姓,亦称 昭武九姓国 。见《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漢語大詞典》
如今 rú jīn
现在。《史记·项羽本纪》:“ 樊噲 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唐 杜甫 《泛江》诗:“故国流清 渭 ,如今花正多。”《红楼梦》第七八回:“我这如今是天上的神仙来请,那里捱得时刻呢?” 丁玲 《母亲》三:“ 曼贞 便同她解释,说如今的世界不同了,女人也可以找出路的。” ——《漢語大詞典》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臣妾 chén qiè
(1).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后亦泛指统治者所役使的民众和藩属。《易·遯》:“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汉书·食货志上》:“ 王莽 因 汉 承平之业, 匈奴 称藩,百蛮宾服,舟车所通,尽为臣妾。” 宋 王禹偁 《送笻杖与刘湛然道士》诗:“明明圣天子,德教如四维。蛮貊尽臣妾,县道皆覊縻。” 严复 《辟韩》:“而 中国 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
(2).使之为奴;统治,管辖。《商君书·错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 唐 元稹 《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 宋 苏洵 《上皇帝书》:“臣闻古有诸侯,臣妾其境内,而卿大夫之家亦各有臣。”
(3).古时仕宦之女对人的谦称。 清 李渔 《玉搔头·谬献》:“臣父接臣妾上任,在中途遇了乱兵。与这个乳娘,一齐逃难。” ——《漢語大詞典》
(2).使之为奴;统治,管辖。《商君书·错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 唐 元稹 《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 宋 苏洵 《上皇帝书》:“臣闻古有诸侯,臣妾其境内,而卿大夫之家亦各有臣。”
(3).古时仕宦之女对人的谦称。 清 李渔 《玉搔头·谬献》:“臣父接臣妾上任,在中途遇了乱兵。与这个乳娘,一齐逃难。” ——《漢語大詞典》
归期(歸期)guī qī
(1).归来的日期。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 山夜雨涨秋池。”
(2).谓晚年。 杨朔 《红石山》:“一个老人家,受苦受难,心上磨得起茧,归期落得这样惨。” ——《漢語大詞典》
(2).谓晚年。 杨朔 《红石山》:“一个老人家,受苦受难,心上磨得起茧,归期落得这样惨。” ——《漢語大詞典》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形-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代-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代-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名-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动-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代-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肯 kěn《國語辭典》
肯 [ kěn ]
動- 許可、答應。如:「首肯」、「他不肯讓我辭職。」《國語·晉語四》:「楚眾欲止,子玉不肯。」
- 願意、樂意。《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唐·杜甫〈哀王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 那裡、怎麼。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豈」。唐·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詩:「當時置酒延枚叟,肯料平臺狐兔走。」唐·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肯 [ kěng ]
- (一)之又音。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动-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动-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秋风(秋風)qiū fēng
(1).秋季的风。 汉武帝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 杜甫 《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