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佚名先秦〕《长发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昭假迟迟上帝帝命九围

昭假 zhāo jiǎ
向神祷告,昭示其诚敬之心以达于神。《诗·大雅·云汉》:“大夫君子,昭假无赢。” 毛 传:“假,至也。” 马瑞辰 通释:“言诚能昭假於天,其感应之理无有赢差者。”又《周颂·噫嘻》:“噫嘻 成王 ,既昭假尔。”一说,明告。 高亨 注:“昭,明也。假,读为嘏,告也。”又一说,招请。见 郭沫若 《读了关于〈周颂·噫嘻篇〉的解释》《后汉书·冯异传》:“昔我 光武 受命中兴,恢弘圣绪,横被四表,昭假上下,光耀万世。”  ——《漢語大詞典》
迟迟(遲遲)chí chí
亦作“遟遟”。
(1).徐行貌。《诗·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毛 传:“迟迟,舒行貌。”《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时迟迟其日进兮,年忽忽而日度。” 王逸 注:“迟迟,行貌。” 洪兴祖 补注:“迟迟,来迟也。” 唐 来鹄 《古剑池》诗:“秋水莲花三四枝,我来慷慨步迟迟。”《再生缘》第二一回:“但见他,进步迟迟谢翠华,恍如玉树趁风斜。”
(2).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朱熹 集传:“迟迟,日长而暄也。”《西京杂记》卷四引 汉 枚乘 《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宋 柳永 《林钟商·古倾杯》词:“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绕长隄芳草。” 元 朱庭玉 《翠裙腰·闺思》曲:“雨餘花落莓苔地,巢燕啄香泥。柳绵点水浮萍碎,景迟迟。” 戴望舒 《过旧居》诗:“这样迟迟的日影,这样温暖的寂静,这片午炊的香味,对我是多么熟稔。”
(3).长远。《诗·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飢。” 毛 传:“迟迟,长远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遟遟前涂尽,依依造门基。” 宋 苏轼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岂知二十年,道路犹迟迟。” 明 徐祯卿 《留别边子》诗:“驱车何迢迢,迢迢復迟迟。”
(4).长久。《诗·商颂·长发》:“昭假迟迟,上帝是祗。” 马瑞辰 通释:“迟迟,正状其昭假之久。” 宋 王禹偁 《次韵和朗公见赠》:“欲问劳生心扰扰,强酬佳句思迟迟。”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那夜月明,又听着这琴声,我迟迟不忍下舱去。”
(5).渐渐地;慢慢地。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或得要道之诀,或值不羣之师,而犹恨恨於老妻弱子,眷眷於狐兔之丘,迟迟以臻殂落,日月不觉衰老。”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一:“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一本作“ 迟迟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媪﹞曰:‘阿甥来不易,宜留三五日,迟迟送汝归。’” 赵树理 《福贵》:“这时候,老领工又寻他上工,他说:‘迟迟再说吧!我还不定住不住啦!’”
(6).晚;延迟。 唐 司空图 《僧舍贻友人》诗:“旧山归有阻,不是故迟迟。” 元 张可久 《粉蝶儿·春思》套曲:“芳信归鸿杳杳,盼音书双鲤迟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每欲扶两櫬归葬故里,以资斧未办,姑犹迟迟。” 骆宾基 《寂寞》:“为了能够碰见她们俩,我迟迟到黄昏才去。”
(7).舒缓,从容不迫的样子。《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孙希旦 集解:“威仪迟迟,行礼以和而从容不迫也。” 唐 张乔 《孤云》诗:“舒卷因风何所之,碧天孤影势迟迟。”
(8).眷念貌;依恋貌。《关尹子·三极》:“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悽悽焉,有思心则声迟迟然。” 汉 班昭 《东征赋》:“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 晋 陶潜 《读史述九章·箕子》诗:“去乡之感,犹有迟迟。” 宋 贺铸 《浪淘沙》词:“敛泪復牵衣,私语迟迟,可怜谁会两心期。”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一:“回首意迟迟,欲行未忍遽。”
(9).迟疑。《后汉书·邓彪张禹等传论》:“故昔人明慎於所受之分,遟遟於岐路之閒也。” 李贤 注:“遟遟,疑不前之貌也。” 宋 苏舜钦 《闻见杂录》:“ 乖崖 明日至门首,俟其僕出,即曰:‘我白汝主,假汝至一亲家。’僕迟迟,强之而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文元 道:‘汝等迟迟,且着你看一个样!’颼的一箭,已把内中一个射下马来死了。”  ——《漢語大詞典》
上帝 shàng dì
(1).天帝。《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国语·晋语八》:“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上》:“愚以为天不言,以灾异为谴,告政之治乱,主之得失,皆上帝所伺而应以灾祥者也。”《西游记》第五回:“只为妖猴欺上帝,致令众圣降凡尘。”
(2).指君主,帝王。《诗·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毛 传:“上帝,以託君王也。” 孔颖达 疏:“王称天称帝,《诗》之通义。”《后汉书·党锢传·李膺》:“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 李贤 注:“上帝谓天子。”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果州 谢真人 上升前,在 金泉山 道场,上帝锡以马鞍,使安其心也。”
(3).远古的帝王。《素问·六节藏象论》:“ 歧伯 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王冰 注:“上帝,谓上古帝君也。” 汉 王充 《论衡·自然》:“《易》曰:‘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 周公 曰:‘上帝引佚。’上帝谓 舜 禹 也。”
(4).指先帝。 宋 苏辙 《西掖告词·安焘三代妻》:“朕初见上帝,严配文考。”
(5).基督教传教士借用 中国 原有语词,对其所信奉之神God的译称。天主教译作“天主”。 丁玲 《母亲》二:“现在 武陵城 里也有了福音堂,是他们来传教的,他们不信祖宗菩萨,他们信什么上帝、 耶稣 。”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四个 美国 兵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同时说:‘谢谢上帝!’”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祗 zhī《國語辭典》

祗 [ zhī ]

  1. 恭敬的。如:「祗颂学祺」、「祗请尊安」。《南史·卷四○·黄回传》:「回既贵,祗事戴明宝甚谨。」
  2. 适、仅、只。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帝命 dì mìng
(1).犹天命。天帝的意志。《诗·大雅·文王》:“有 周 不显,帝命不时。”
(2).天子的命令。《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夔 典乐,和神人; 龙 作纳言,出入帝命。”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惟 有宋 五年月日, 湘州 刺史 吴郡 张邵 恭承帝命,建旟旧 楚 ,访怀沙之渊,得捐珮之浦。” 明 刘基 《官箴上》:“慈匪予爱,帝命溥时;威匪予憎,国有恒规。”  ——《漢語大詞典》
式 shì《國語辭典》

式 [ shì ]

  1. 法则、模范。《书经·微子之命》:「世世享德,万邦作式。」《后汉书·卷四四·邓彪传》:「彪在位清白,为百僚式。」
  2. 仪节、典礼。如:「仪式」、「阅兵式」、「结婚式」。
  3. 规格、样式。如:「格式」、「款式」。
  4. 古代车前的横木。《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三·杨万里传》:「苟有车必见其式,苟有言必闻其声。」通「轼」。
  5. 自然科学中指表示某种规律的一组符号。如:「方程式」、「分子式」、「化学式」。
  1. 效法。《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必欲行若言,当大定其本,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2. 用。《左传·成公二年》:「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晋·杜预·注:「式,用也。」
  3. 古时人立而乘车,俯而凭轼以示敬意。《书经·武成》:「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阊。」唐·孔颖达·正义:「式者,车上之横木,男子立乘有所敬则俯而凭式,遂以式为敬名。」《汉书·卷四○·周勃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1. 发语词,无义。《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汉·郑玄·笺:「式,发声也。」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九围(九圍)jiǔ wéi
(1).九州。《诗·商颂·长发》:“帝命式于九围。” 孔颖达 疏:“谓九州为九围者,盖以九分天下,各为九处,规围然,故谓之九围也。”《隋书·西域传·高昌》:“自我皇 隋 ,平一宇宙,化偃九围,德加四表。” 唐 柳宗元 《祭独孤氏丈母文》:“名播九围,望高群士。”《云笈七籤》卷九六:“咄嗟天地外,九围皆吾家。”
(2).重围。 南朝 梁元帝 《祀五相庙》诗:“ 楚 关开六塞, 吴 兵入九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