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动-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火 huǒ《國語辭典》
火 [ huǒ ]
名- 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热。可燃物、燃点和氧气是火的三要件。《书经·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水浒传·第四六回》:「便去灶前寻了把草,灶里点个火……那火顷刻开天也似般大。」
- 中医指病理变化过程中,机能亢进的现象。如:「肝火」、「上火」、「退火」。
- 枪炮弹药等武器称为「火」。如:「军火」、「火药」。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姓。如明代有火源洁。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赤红色的。如:「火红」、「火狐狸」。唐·李白〈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
- 燃烧。《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李靖)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 动怒。如:「他一火,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 急速、紧急。如:「火速赴约」、「十万火急」。《庄子·天地》:「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
烈烈 liè liè
(1).猛火炎炽貌。《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郑玄 笺:“其威势如猛火之炎炽。” 宋 范仲淹 《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水以流而顺,火以明而盛……烈烈汤汤,曰阴曰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风北来,礮火及茅苇,野燎焰天,乘势薄敌营,兵火俱烈烈。”
(2).鲜明灿烂貌。 三国 魏 曹植 《弃妇篇》:“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 唐 牟融 《赠浙西李相公》诗:“长庚烈烈独遥天,盛世应知降謫仙。”《诗刊》1978年第3期:“成败百年战友情,丰碑酣笔丽于金。夜深无月非寂寞,烈烈繁星俱是君。”
(3).引申为显豁,显著。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论韩公文》:“属文意语天出,业 孔子 、 孟軻 而侈其文,焯焯烈烈,为 唐 之章。”
(4).功业、德行显赫貌。《汉书·韦贤传》:“明明天子,俊德烈烈。”《晋书·祖逖传赞》:“ 祖生 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明 方孝孺 《春秋诸君子赞·公子友》:“烈烈 季子 ,不忝皇祖。”
(5).威武貌。《诗·小雅·黍苗》:“烈烈征师, 召伯 成之。” 郑玄 笺:“烈烈,威武貌。” 唐 柳宗元 《鼓吹铙歌·高昌》:“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圣武成功诗》:“﹝ 康熙 丁丑﹞闰三月十三日,奏凯而旋,万骑駸駸,六师烈烈。”
(6).刚正貌;坚贞貌。 三国 蜀 诸葛亮 《心书·将器》:“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惜人飢寒,此万人之将。”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烈烈 王生 ,知死不挠,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朱静庵》:“﹝其﹞《咏虞姬》云:‘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 汉 郊。’词气烈烈。”
(7).高峻貌。《诗·小雅·蓼莪》:“ 南山 烈烈,飘风发发。” 毛 传:“烈烈然,至难也。” 胡承珙 后笺:“烈烈为山之高峻险阻之状,故《传》以为至难。”
(8).引申为雄伟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堂堂中土,亘古制 匈奴 ,烈烈神州,岂今容胡狗?”
(9).忧伤貌。《诗·小雅·采薇》:“忧心烈烈,载飢载渴。” 郑玄 笺:“烈烈,忧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七:“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
(10).寒冷貌。《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郑玄 笺:“烈烈,犹栗烈也。”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
(11).象声词。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螿啼。” 唐 皮日休 《霍山赋》:“有泉烈烈,其来如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妾》:“言已,大笑,烈烈如鴞鸣。” ——《漢語大詞典》
(2).鲜明灿烂貌。 三国 魏 曹植 《弃妇篇》:“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 唐 牟融 《赠浙西李相公》诗:“长庚烈烈独遥天,盛世应知降謫仙。”《诗刊》1978年第3期:“成败百年战友情,丰碑酣笔丽于金。夜深无月非寂寞,烈烈繁星俱是君。”
(3).引申为显豁,显著。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论韩公文》:“属文意语天出,业 孔子 、 孟軻 而侈其文,焯焯烈烈,为 唐 之章。”
(4).功业、德行显赫貌。《汉书·韦贤传》:“明明天子,俊德烈烈。”《晋书·祖逖传赞》:“ 祖生 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明 方孝孺 《春秋诸君子赞·公子友》:“烈烈 季子 ,不忝皇祖。”
(5).威武貌。《诗·小雅·黍苗》:“烈烈征师, 召伯 成之。” 郑玄 笺:“烈烈,威武貌。” 唐 柳宗元 《鼓吹铙歌·高昌》:“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圣武成功诗》:“﹝ 康熙 丁丑﹞闰三月十三日,奏凯而旋,万骑駸駸,六师烈烈。”
(6).刚正貌;坚贞貌。 三国 蜀 诸葛亮 《心书·将器》:“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惜人飢寒,此万人之将。”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烈烈 王生 ,知死不挠,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朱静庵》:“﹝其﹞《咏虞姬》云:‘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 汉 郊。’词气烈烈。”
(7).高峻貌。《诗·小雅·蓼莪》:“ 南山 烈烈,飘风发发。” 毛 传:“烈烈然,至难也。” 胡承珙 后笺:“烈烈为山之高峻险阻之状,故《传》以为至难。”
(8).引申为雄伟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堂堂中土,亘古制 匈奴 ,烈烈神州,岂今容胡狗?”
(9).忧伤貌。《诗·小雅·采薇》:“忧心烈烈,载飢载渴。” 郑玄 笺:“烈烈,忧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七:“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
(10).寒冷貌。《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郑玄 笺:“烈烈,犹栗烈也。”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
(11).象声词。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螿啼。” 唐 皮日休 《霍山赋》:“有泉烈烈,其来如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妾》:“言已,大笑,烈烈如鴞鸣。” ——《漢語大詞典》
则 ( 則 ) zé
则 [ zé ]
- 模范:以身作~。
-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 效法:~先烈之言行。
-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副-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名-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形-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曷 hé《國語辭典》
曷 [ hé ]
代- 什么时候。《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三国魏·曹植〈平原懿公主诔〉:「扃关一阖,曷其复晰?」
- 何、为何。《书经·盘庚中》:「曷虐朕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 何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三·谈异四·濮州女子》:「此地不久必大乱,不可留也,曷避之?」《清史稿·卷四七五·洪秀全传》:「其党张遂谋曰:『王得军心,何郁郁受人制?中原不易图,曷入川作玄德,成鼎足之业?』」
- 岂、难道。《荀子·彊国》:「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后汉书·卷三五·曹襃传·论曰》:「礼云礼云,曷其然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