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

佚名先秦〕《殷武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景山丸丸

陟 zhì《國語辭典》

陟 [ zhì ]

  1. 登高、爬上。《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李膺传》:「陟岵瞻望,惟日为岁。」
  2. 升迁、进用。《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1.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2.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景山 jǐng shān
(1).大山;高山。《诗·鄘风·定之方中》:“望 楚 与 堂 ,景山与京。” 毛 传:“景山,大山。” 晋 成公绥 《啸赋》:“游崇岗,陵景山,临巖侧,望流川。”
(2).山名。在 河南省 偃师县 南。《诗·商颂·殷武》:“陟彼 景山 ,松柏丸丸。” 朱熹 集传:“ 景 ,山名, 商 所都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经 通谷 ,陵 景山 。”
(3).山名。在 北京市 。又名 万岁山 、 煤山 。系人工堆积而成。有五峰,东西排列,各建琉璃瓦亭。 明 末, 李自成 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 北京 时, 崇祯帝 自缢于山东麓。解放后辟为景山公园。  ——《漢語大詞典》
松 ( 鬆 ) sōng《國語辭典》

松 [ sōng ]

  1. 松科植物的總稱。種類極多,一般為常綠喬木。幹聳直,皮粗厚,葉如針,花單性,結毬果,木材用途甚廣,可供醫藥和工藝用。
  2. 姓。如隋代有松贇。
伯 bó/bǎi/bà《國語辭典》

伯 [ ​bó ]

读音
  1. 兄长。古人以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 称谓:➊ ​ 尊称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➋ ​ 尊称丈夫的哥哥为「伯」。➌ ​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 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 用以称擅长某种才艺的人。如:「诗伯」、「画伯」。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伯宗,楚国有伯州犁。

伯 [ bà ]

  1. 古称诸侯的盟主。《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通「霸」。
  1. 称霸、统领。《战国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伯 [ ​bǎi ]

语音
  1. 称谓。称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丸丸 wán wán
(1).高大挺直貌。《诗·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毛 传:“丸丸,易直也。” 宋 司马光 《相国魏忠献韩公挽辞》:“如何未黄髮,垄柏已丸丸。” 清 纳兰性德 《送施尊师归穹窿》诗:“突兀 穹窿山 ,丸丸多松柏。”一说,圆如车盖貌。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松柏丸丸》:“今《诗》传解丸丸为直,恐非。愚意丸丸是言树之团圞如车盖也。”
(2).一团团。《晋书·艺术传·戴洋》:“地赤如丹血丸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