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独立(獨立)dú lì
(1).单独站立。《论语·季氏》:“尝独立, 鲤 趋而过庭。” 唐 杜甫 《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王生 ﹞见一女子生得十分美貌,独立在门内,徘徊凝望。”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独立寒秋, 湘江 北去, 橘子洲 头。”
(2).孤立无所依傍。《管子·明法解》:“人主孤特而独立,人臣羣党而成朋。”《晋书·忠义传·吉挹》:“ 挹 孤城独立,众无一旅,外摧凶鋭,内固津要,虏贼舟船,俘馘千计。”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秦皇岛》:“ 关 南六里有孤山,屹然独立于海上,四面皆水,俗呼 秦皇岛 。”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十章:“为了防备意外, 大夯 首先将 郭祥 隐蔽在草丛之中,悄悄来到一所独立家屋附近。”
(3).超凡拔俗,与众不同。《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孔颖达 疏:“君子於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淮南子·修务训》:“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高诱 注:“不羣于俗。” 宋 陆游 《溪上作》诗:“末俗陵迟稀独立,斯文崩坏欲横流。”
(4).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不依靠他人而自立。《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荀子·儒效》:“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 梁启雄 释:“不足独立而治,谓师法不能离开‘专壹’而治。”《孽海花》第四回:“把古人已整理的书籍,进了一层,研求到意义上去,所以出了 魏默深 、 龚定盦 一班人,发生独立的思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这些作品的主题全是反抗传统的道德,提倡女性的独立的。”
(5).谓国家、民族或政权不受外界统治支配而能完全自主地存在。《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 楚 六千里而为讎人役。”《荀子·王制》:“夫威强未足以殆邻敌也,名声未足以县天下也,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如:一切受压迫的民族都要独立。
(6).古代传说中的一足之鸟。《太平御览》卷四三三引《河图》:“鸟一足名独立。” ——《漢語大詞典》
(2).孤立无所依傍。《管子·明法解》:“人主孤特而独立,人臣羣党而成朋。”《晋书·忠义传·吉挹》:“ 挹 孤城独立,众无一旅,外摧凶鋭,内固津要,虏贼舟船,俘馘千计。”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秦皇岛》:“ 关 南六里有孤山,屹然独立于海上,四面皆水,俗呼 秦皇岛 。”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十章:“为了防备意外, 大夯 首先将 郭祥 隐蔽在草丛之中,悄悄来到一所独立家屋附近。”
(3).超凡拔俗,与众不同。《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孔颖达 疏:“君子於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淮南子·修务训》:“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高诱 注:“不羣于俗。” 宋 陆游 《溪上作》诗:“末俗陵迟稀独立,斯文崩坏欲横流。”
(4).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不依靠他人而自立。《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荀子·儒效》:“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 梁启雄 释:“不足独立而治,谓师法不能离开‘专壹’而治。”《孽海花》第四回:“把古人已整理的书籍,进了一层,研求到意义上去,所以出了 魏默深 、 龚定盦 一班人,发生独立的思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这些作品的主题全是反抗传统的道德,提倡女性的独立的。”
(5).谓国家、民族或政权不受外界统治支配而能完全自主地存在。《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 楚 六千里而为讎人役。”《荀子·王制》:“夫威强未足以殆邻敌也,名声未足以县天下也,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如:一切受压迫的民族都要独立。
(6).古代传说中的一足之鸟。《太平御览》卷四三三引《河图》:“鸟一足名独立。” ——《漢語大詞典》
俯 fǔ《國語辭典》
俯 [ fǔ ]
动- 低头、低下。与「仰」相对。《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 旧时公文书信中请求允许的谦辞。如:「俯允」、「俯念」。
闲 ( 閑 閒 ) xián
闲 [ xián ]
- 没有事情;没有活动与“忙”相对:游手好~。没有~工夫。
- 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置。~房。机器别~着。
- 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农~。忙里偷~。
- 与正事无关的:~谈。~人免进。~话。
- 栅栏。
- 防御:防~。
阶 ( 階 ) jiē
阶 [ jiē ]
- 为了便于上下,用砖石砌成的或就山势凿成的梯形的道:~除(台阶)。~墀(台阶)。~级。~下囚。台~。
- 等级,层次:~层。官~。军~。音~。
- 凭借:~缘(凭借,依附)。
- 由来:~祸。
- 途径:~段。
风动
1.风力吹动。 南朝 梁 沈约 《檐前竹》诗:“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宋 苏辙 《黄楼赋》:“振臂长啸,风动云兴。” 茅盾 《子夜》十:“西斜的太阳光把一些树影子都投射在那石阶,风动时,这五级的石阶上就跳动着黑白的图案画。”
2.谓广泛响应。《书·大禹谟》:“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陛下若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矣。” 宋 张载 《正蒙·三十》:“‘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3.犹言风疾病发作。 晋 王羲之 《杂帖》:“吾涉冬节,便觉风动,日日增甚。”
指教化、教育感化。 宋 苏轼 《荐宗室令畤状》:“伏望圣慈,特赐考察,召致馆阁,养其高才,而遂其远业,以风动宗室,劝示海内。”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裕公生塔之碑》:“寺居五山之一,领其事者若 大阁 璉公 、 大慧 果公 、 无準 范公 、 横川 珙公 ,俱一时名德,风动四方。”《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元年》:“帝初政风动天下。” ——《漢語大詞典》
2.谓广泛响应。《书·大禹谟》:“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陛下若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矣。” 宋 张载 《正蒙·三十》:“‘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3.犹言风疾病发作。 晋 王羲之 《杂帖》:“吾涉冬节,便觉风动,日日增甚。”
指教化、教育感化。 宋 苏轼 《荐宗室令畤状》:“伏望圣慈,特赐考察,召致馆阁,养其高才,而遂其远业,以风动宗室,劝示海内。”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裕公生塔之碑》:“寺居五山之一,领其事者若 大阁 璉公 、 大慧 果公 、 无準 范公 、 横川 珙公 ,俱一时名德,风动四方。”《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元年》:“帝初政风动天下。” ——《漢語大詞典》
秋千(鞦韆)qiū qiān
传统体育游戏。两绳下拴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动。相传 春秋 时 齐桓公 自北方 山戎 传入。一说本为 汉武帝 时宫中之戏,作千秋,为祝寿之辞,后倒读为秋千。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秋千去。” 金 元好问 《辛亥寒食》诗:“秋千与花影,併在月明中。” 清 孙枝蔚 《漫兴》诗之四:“谁家红袖过红桥,一丈秋千努折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既不跺脚一走,就得想办法作事,先必得站一头儿,不能打秋千似的来回晃悠。”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索 suǒ《國語辭典》
索 [ suǒ ]
名- 粗繩或粗鐵鍊。如:「麻索」、「鐵索」。《列子·天瑞》:「鹿裘帶索,鼓琴而歌。」《楚辭·賈誼·惜誓》:「傷誠是之不察兮,并紉茅絲以為索。」
- 姓。如晉代有索靖。
- 搓、絞緊。《楚辭·屈原·離騷》:「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淮南子·主術》:「制觡伸鉤,索鐵歙金。」
- 探求、搜尋。如:「搜索」、「摸索」。《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詩:「倒海索明月,凌山採芳蓀。」
- 討、要。如:「索求」、「來函索取」。《韓非子·說林上》:「索救而得,今子有憂色何也?」《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馥懷懼,從紹索去,往依張邈。」
- 獨、散。如:「離群索居」。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詞:「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 蕭條、寂寞。如:「興味索然」、「索然無味」。
索 [ suó ]
- 參見「索性」(二)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