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果得僧家缘,能遗俗人态。

刘长卿唐代〕《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

见君风尘里,意出风尘外。自有沧洲期,含情十馀载。
深居凤城曲,日预龙华会。果得僧家缘,能遗俗人态。
一身今已适,万物知何爱。悟法电已空,看心水无碍。
且将穷妙理,兼欲寻胜概。何独谢客游,当为远公辈。
放舟驰楚郭,负杖辞秦塞。目送南飞云,令人想吴会。
遥思旧游处,仿佛疑相对。夜火金陵城,春烟石头濑。
沧波极天末,万里明如带。一片孤客帆,飘然向青霭。
楚天合江气,云色常霮zw.隐见湖中山,相连数州内。
君行意可得,全与时人背。归路随枫林,还乡念莼菜。
顾予尚羁束,何幸承眄睐。素愿徒自勤,清机本难逮。
累幸忝宾荐,末路逢沙汰。濩落名不成,裴回意空大。
逢时虽贵达,守道甘易退。逆旅乡梦频,春风客心碎。
别君日已远,离念无明晦。予亦返柴荆,山田事耕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果得僧家遗俗

果得 guǒ de
(1).谓得其所宜。《管子·内业》:“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尹知章 注:“以智安物,物皆得宜。”一说“果”当作“毕”。参阅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管子八》“果得”。
(2).如果能够。《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我东人 安家 父子曾説,果得见着姑娘,亲来拜谢。”  ——《漢語大詞典》
僧家 sēng jiā
(1).僧人,和尚。 唐 崔峒 《题崇福寺禅师院》诗:“僧家竞何事,扫地与焚香。”《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色中饿鬼是僧家,尼扮繇来不较差。”《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就是我们僧家赚个几百钱香钱,也化的是十方施主的,没化你的!”
(2).指僧院。 唐 韩愈 《题秀禅师房》诗:“桥夹水松行百步,竹牀莞席到僧家。” 唐 白居易 《僧院花》诗:“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漢語大詞典》
缘 ( 緣 ) yuán
缘 [ yuán ]
  1. 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
  2.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
  3. 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
  4. 边:边~。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遗俗(遺俗)yí sú
(1).前代留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孟子·公孙丑上》:“ 紂 之去 武丁 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履 番君 之故地,渐 甌越 之遗俗。” 宋 欧阳修 《端午帖子词》之一:“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言。” 清 丘逢甲 《谒饶平始迁祖枢密公祠墓作示族人》诗:“山城遗俗朴不华,惟耕与读真生涯。”
(2).抛弃流俗;超脱世俗。《吕氏春秋·士容论》:“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耳目遗俗,而可与定世。” 高诱 注:“耳目视听礼义,是则故能遗弃流俗,可与大定於一世也。” 宋 朱熹 《择之兼怀子重老兄顺之贤友》诗:“不是幽人遗俗去,肯寻流水渡关来。”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独至古文,恒由贤知命世之英,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日,蒙谤訕,甘寂寞,负遗俗之累,与世齟齬不顾,然后乃以雄峙特立于千载之表。”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态 ( 態 ) tài
态 [ tài ]
  1. 形状,样:~度。状~。姿~。形~。神~。动~。静~。事~。情~。常~。变~。体~。生~。
  2. 一种语法范畴,多表明句子的主语和动词之间关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