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佚名先秦〕《王孙圉论楚宝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若夫白珩先王宝之

若夫 ruò fú
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易·繫辞下》:“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若夫上上人,则举世絶少;非直少也,盖絶无之矣。” 鲁迅 《书信集·致胡适》:“但白话的生长,总当以《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因为态度很平正。若夫以前文豪之偶用白话入诗文者,看起来总觉得和运用‘僻典’有同等之精神也。”  ——《漢語大詞典》
白珩 bái háng
古代佩玉上部的横玉。形似磬,或似半环。《国语·楚语下》:“ 赵简子 鸣玉以相,问於 王孙圉 曰:‘ 楚 之白珩犹在乎?’” 韦昭 注:“珩,珮上之横者。”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下·左史倚相》:“ 圉 之言 楚 国之宝,使知君子之贵於白珩可矣。”  ——《漢語大詞典》
先王 xiān wáng
(1).前代君王。《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 伊尹 祠于先王。” 孔 传:“此 汤 崩,踰月 太甲 即位,奠殯而告。” 战国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史记·秦本纪》:“ 孝文王 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襃厚亲戚,弛苑囿。” 唐 韩愈 《曹成王碑》:“其先王明,以 太宗 子,国 曹 。”
(2).指上古贤明君王。《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 唐玄宗 注:“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先王圣化,布在方册。”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於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詔后世。” 宁调元 《〈南社集〉序》:“古有采诗之官,先王所以观民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玩 wán《國語辭典》

玩 [ wàn ]

  1. 用轻忽的态度来对待,多用于文言词。如:「玩世不恭」。《书经·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国语·吴语》:「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2. 欣赏、观赏。如:「赏玩」。《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镜花缘·第七回》:「一日,正值皓月当空,小山同唐敏坐在簷下,玩月谈文。」
  3. 研习。《易经·系辞上》:「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文选·刘琨·答卢谌》:「损书及诗,备酸辛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执玩反复,不能释手。」
  1. 可供玩赏的东西。如:「古玩」、「珍玩」、「奇玩」。《国语·楚语下》:「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红楼梦·第一八回》:「各处监管都交清帐目;各处古董文玩皆已陈设齐备。」

玩 [ wán ]

  1. 游戏、嬉戏。如:「出去玩!」、「每个小孩都玩得非常高兴。」
  2. 把弄东西或做某种游戏。如:「玩皮球」、「玩穚牌」、「玩躲猫猫」、「不要让小孩玩电器,以免发生意外。」
  3. 耍弄、戏弄,多用于口语。如:「玩手腕儿」、「玩弄感情」、「少跟我玩花招!」
  1. 供人玩耍、游戏的。如:「玩具」、「玩偶」。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宝之(宝之)
梅尧臣诗五六年前吾永叔赠予两袖令宝之  ——《韵府拾遗 支韵》
焉 yān《國語辭典》

焉 [ yān ]

  1.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2.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1.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 语气词,置句末:➊ ​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