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爽若并州快剪,又若短兵狭巷,杀贼不闻声。

陈维崧清代〕《水调歌头 题友人词并示方邺大匡

脱帽即擪笛,辍洗便弹筝。千金教得乐部,坐此得狂名。

每叹英雄作事,万象雪中鸿爪,一过已忘情。倏忽谢歌舞,寂寞掩柴荆。

新词句,真磊落,太纵横。我作致师乐伯,摩垒更靡旌。

爽若并州快剪,又若短兵狭巷,杀贼不闻声。举以示二子,大笑绝冠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并州快剪短兵狭巷闻声

爽 shuǎng《國語辭典》

爽 [ shuǎng ]

  1. 舒適、暢快。如:「神清氣爽」、「秋高氣爽」、「人逢喜事精神爽」。
  2. 豪邁、不拘小節的。如:「豪爽」、「直爽」。《水滸傳·第九四回》:「關某單騎同唐斌到抱犢山。見文仲容、崔埜二人爽亮,毫無猥瑣之態。」
  3. 明亮。晉·陸機〈齊謳行〉:「營丘負海曲,沃野爽且平。」唐·李商隱〈別薛巖賓〉詩:「曙爽行將拂,晨清坐欲凌。」
  1. 犯錯、違失。如:「屢試不爽」。《詩經·衛風·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2. 失、違反。如:「爽約」。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并州(並州)bīng zhōu
古州名。相传 禹 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 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 河北 保定 和 山西 太原 、 大同 一带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州之国……正北曰 并州 ,其山镇曰 恒山 。”  ——《漢語大詞典》
快剪(快剪)
唐 杜甫 戏题画山水图歌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骈字类编》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短兵 duǎn bīng
(1).刀剑等短武器。《管子·参患》:“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实。”《史记·匈奴列传》:“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夜叉﹞衣豹皮褌,携短兵,直入室来。”《红楼梦》第一一一回:“那些贼见是一人,越发不理论了,便用短兵抵住。”
(2).持短兵器的士兵。《商君书·境内》:“五百主,短兵五十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转战六日,过 焉支山 千有餘里,合短兵,杀 折兰王 。” 清 赵翼 《题阎典史祠》诗:“铁骑平明满街市,短兵巷战血尺深。”  ——《漢語大詞典》
狭巷(狹巷)xiá xiàng
(1).小巷。 北周 庾信 《问疾封中录》诗:“形骸违学宦,狭巷幸为闲。” 宋 王安石 《金陵绝句》之二:“ 结綺 临春 歌舞地,荒蹊狭巷两三家。”
(2).指花街柳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海超勇》:“其次子 安成 ,少年白晳,美如冠玉,喜声伎,日游狭巷中。”参见“ 狭斜游 ”。  ——《漢語大詞典》
杀 ( 殺 ) shā
杀 [ shā ]
  1.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生。~敌。~鸡取卵。~一儆百。
  2. 战斗,搏斗:~出重围。
  3. 消减:~风景。
  4.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了眼睛。
  5. 收束:~价。~尾。
  6. 勒紧,扣紧:~车。
  7.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人。恨~。
贼 ( 賊 ) zéi
贼 [ zéi ]
  1. 偷东西的人,盗匪:~人。盗~。~赃。~窝。
  2. 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国~。民~。工~。~寇。蟊~。
  3. 害,伤害:戕~。“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
  4. 邪的,不正派的:~心不死。
  5. 狡猾:~溜溜。
  6. 副词,很:~冷。~亮。~横(hèng )。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闻声(聞聲)wén shēng
(1).听到声音。 前蜀 毛文锡 《喜迁莺》词:“碧纱窗晓怕闻声,惊破鸳鸯暖。” 李木庵 《制宪》诗:“总纂加工宜努力,梦中删稿尚闻声。”
(2).听到消息。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儿子的朋友闻声也都抢着来传阅。”
声名。《南史·任昉传》:“ 褚彦回 尝谓 遥 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立枷》:“当时人心大快, 佐 以此得縉绅闻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