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乾坤纳纳神禹功,岳五渎四排当中。

田雯清代〕《晚渡荆江

乾坤纳纳神禹功,岳五渎四排当中。长江浩淼渎之一,盘勃元气生洪蒙。

尾闾万里注溟澥,地乳三澨穿胁胸。嶓冢华阳自秦蜀,沱潜云梦连苍穹。

熊渠大国撑砥柱,岷川矗怒来磨砻。上牢下牢水漰泻,黄牛峡险浮巴东。

南戒直与汉江合,洞庭彭蠡支流通。沙市城郭笼蜃雾,西塞行箐藏渚宫。

石尤激浪势㶁㶁,鼍鼓结阵声逢逢。武昌白帝纷在眼,天光霞色摇青红。

我来经过驾舴艋,垂堂弗戒行匆匆。二更泊船虎渡口,柁楼星斗垂长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乾坤纳纳神禹排当

乾坤 qián kūn
亦作“乾川2”。
(1).《易》的乾卦和坤卦。《易·繫辞下》:“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诗》《关雎》《礼》《冠》《昏》《易》《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 明 何楷 《古周易订诂》卷一:“《周易》《乾》《坤》。”
(2).称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 汉 班固 《典引》:“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孔子家语·执辔》:“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 金 元好问 《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谕鬼》:“岂乾坤两大中,凶顽任尔。”
(3).称日月。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杨伦 笺注引 董斯张 曰:“考《水经注》: 洞庭 湖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4).国家;江山;天下。《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 宋 杨万里 《得亲老家问》诗之二:“乾坤裂未补,簪笏达何荣?”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一折:“治世圣人生,指日乾坤定。” 明 吴承恩 《寄渔石唐公》诗:“青山已信公真隐,肯为乾坤出野堂。”
(5).指局势,大局。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陈毅 《过贵阳》诗:“共庆长征人未老, 遵义 会议定乾坤。”
(6).指帝、后。《后汉书·皇甫规传》:“ 梁太后 临朝, 规 举贤良方正。对策曰:‘……陛下体兼乾坤,聦哲纯茂。’” 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以坤母临朝,以君天下,行乾之德,故曰体兼乾坤。”
(7).玄虚;花招。《儒林外史》第二三回:“ 牛玉圃 道:‘你放的狗屁,你弄的好乾坤哩!’”《黄绣球》第十回:“ 黄通理 道:‘你怎样去了就将近一天?又同那尼姑们弄些什么乾坤出来?’ 黄绣球 拍掌大笑説:‘这个乾坤大着呢!神仙也猜不到的。’”  ——《漢語大詞典》
纳纳(納納)nà nà
(1).沾湿貌。《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 王逸 注:“纳纳,濡溼貌也。” 唐 刘禹锡 《踏潮歌》:“翌日风迴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 宋 梅尧臣 《石笋峰》诗:“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
(2).包容貌。 唐 杜甫 《野望》诗:“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清 方文 《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一:“乾坤纳纳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际情。”  ——《漢語大詞典》
神禹 shén yǔ
夏禹 的尊称。《庄子·齐物论》:“无有为有,虽有 神禹 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成玄英 疏:“迷执日久,惑心已成,虽有 大禹 神人,亦不令其解悟。” 金 王渥 《三门津》诗:“ 大河 三门 险, 神禹 万世功。” 明 高启 《石射堋》诗:“疑是 神禹 治水时,来教鬼射降妖精。” 胡小石 《犊儿矶水府寺宿》诗:“ 神禹 昔驱水,鸿濛万灵奔。”  ——《漢語大詞典》
功 gōng《國語辭典》

功 [ gōng ]

  1. 勋劳。如:「立功」、「歌功颂德」。《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 事情、工作。如:「功亏一篑」。《史记·卷八二·田单传》:「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北史·卷一一·隋高祖文帝本纪》:「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岁役功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3. 成效。如:「事半功倍」、「徒劳无功」。《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 成就、事业。如:「丰功伟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5. 工夫。如:「用功」、「练功」。唐·韩愈〈答殷侍御书〉:「一来应举,事随日生,虽欲加功,竟无其暇。」
  6. 一种丧服。参见「功服 」条。
  7. 物理上称施于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施力方向所移动距离的乘积为「功」。
岳 yuè《國語辭典》

岳 [ yuè ]

  1. 高大的山。《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偶吹草堂,濫巾北岳。」同「嶽 」。
  2. 對妻子父母長輩的稱呼。如:「岳父」、「岳母」。《聊齋志異·卷二·水莽草》:「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復何心?」
  3. 姓。如宋代有岳飛。
五 wǔ《國語辭典》

五 [ wǔ ]

  1. 介於四與六之間的自然數。如:「三、四、五、六……。」大寫作「伍」,阿拉伯數字作「5」。
  2. 姓。如漢代有五京。
渎 ( 瀆 ) dú/dòu
渎 [ dú ]
  1. 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沟~。四~(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2. 轻慢,对人不恭敬:亵~。~职。烦~。
渎 [ dòu ]
     ◎ 古同“”,洞。
四 sì《國語辭典》

四 [ sì ]

  1. 介于三和五之间的自然数。如:「三、四、五、六……」。大写作「肆」,阿拉伯数字作 「4」。
  2. 古代乐谱上用来表示音阶的符号。
  3. 姓。如宋代有四象。
  1. 第四的。如:「四更天」、「四年级」、「四品官」。
排当(排當)pái dāng
帝王宫中设宴之称。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御宴烟火》:“ 穆陵 初年,尝於上元日 清燕殿 排当,恭请 恭圣太后 。” 宋 武衍 《宫中词》:“圣主忧勤排当少,犀椎鱼拨总成閒。”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冬至,朝廷大会,庆贺排当,并无正仪。”《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六年》:“故事,宫中饮宴,名曰‘排当’。”
安排妥当。 明 袁宏道 《识雪照澄卷末》:“《后赋》直平敍去,有无量光景,只似人家小集,偶尔飣餖,欢笑自发,比特地排当者其乐十倍。” 清 惠士奇 《除夕写怀》诗:“辛盘与椒酒,一一亲排当。”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