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

李世民唐代〕《执契静三边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
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
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翦 jiǎn《國語辭典》

翦 [ jiǎn ]

  1. 削减。《管子·任法》:「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翦公财以禄私土。」
  2. 消灭、铲除。《诗经·鲁颂·闷宫》:「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此文王之所以止妖翦殃也。」
暴 bào/pù《國語辭典》

暴 [ bào ]

  1. 急遽、猛烈。《说文解字·日部》:「暴,疾有所趣也。」《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汉·郑玄·笺:「暴,疾也。」
  2. 欺凌。《荀子·性恶》:「则夫彊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
  3. 毁坏、蹧蹋。如:「暴殄天物」、「自暴自弃」。
  4. 空手搏斗。《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宋·邢昺·疏:「空手搏虎为暴虎。」
  5. 鼓起、突出。如:「他气得头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
  1. 残酷凶恶。如:「残暴」、「暴虐」、「暴行」。
  2. 急躁的。《荀子·彊国》:「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唐·杨倞·注:「暴察,谓暴急严察也。」
  3. 急骤的、猛烈的。如:「暴风」、「暴雨」、「暴饮暴食」。
  1. 姓。战国时韩国有暴鸢,汉代有暴胜之。

暴 [ pù ]

  1. 晒。《孟子·滕文公上》:「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同「曝 」。
  2. 显露。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1.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2.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4.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1.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1.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2.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1.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2.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1.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2.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废 ( 廢 ) fèi
    废 [ fèi ]
    1. 停止,不再使用:~弛(应该施行而不施行)。~除。~黜(罢免,革除)。~帝(被废黜的皇帝)。~弃。~止。~置。因噎~食。
    2. 没有用的,失去效用的:~话。~品。~墟(受到破坏之后变成荒芜的地方)。
    3. 没有用的东西:修旧利~。利用“三~”(“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4. 荒芜,衰败:田园荒~。几经兴~。
    5. 重伤或杀死某人:~了他。
    除 chú《國語辭典》

    除 [ chú ]

    1. 去掉。如:「铲除」、「扫除」、「为民除害」、「排除万难」。
    2. 免掉旧官职,任命新官职。《文选·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三国演义·第一回》:「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
    3. 更易、更换。如:「除岁」、「爆竹一声除旧岁」。
    4. 整治、修治。《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
    5. 用一数把另一数分成若干等分。如:「六除以二等于三。」
    1. 台阶。《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唐·杜甫〈南邻〉诗:「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2. 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即除法。如:「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方法。」
    1. 表示不计算在内。如:「除非」、「除了教书外,晚上他还在大学进修。」
    凶 xiōng《國語辭典》

    凶 [ xiōng ]

    1. 恶、残暴。如:「凶恶残暴」。《书经·泰誓中》:「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2. 不吉利的、不吉祥的。如:「凶兆」、「凶信」。
    3. 收成不好的、闹饥荒的。如:「凶年」、「凶岁」。
    4. 厉害、激烈。如:「雨势很凶」、「哭得很凶」、「闹得很凶」。
    1. 不祥、灾祸。如:「趋吉避凶」。《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2. 残暴的恶人。《隋书·卷七○·李密传》:「宜当廓清天下,诛剪群凶。」汉·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1. 恐惧、惧怕。《国语·晋语一》:「敌入而凶,救败不暇。」通「凶」。
    存 cún《國語辭典》

    存 [ cún ]

    1. 省视、问候。《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明史·卷一·太祖本纪》:「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2. 存在、生存。如:「共存」、「生死存亡」。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3. 寄放、储蓄。如:「寄存」、「存款」。
    4. 有、心怀。如:「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么心?」
    5. 保留、留下。如:「存疑」、「去伪存真」、「硕果仅存」。
    6. 停滞。《红楼梦·第二○回》:「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
    7. 思念。《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1. 姓。如宋代有存光孙。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1.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1.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2.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1.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亡 wáng/wú《國語辭典》

    亡 [ wáng ]

    1. 逃跑。如:「流亡」、「逃亡」。《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2. 失去。如:「亡羊补牢」。《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3. 死去。如:「死亡」、「伤亡」。
    4. 消灭。如:「灭亡」、「败亡」。《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5. 外出不在。《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聊斋志异·卷一○·真生》:「明日,往投刺,适值其亡,凡三谒,皆不遇。」
    6. 忘记。汉·王充《论衡·语增》:「为长夜之饮,亡其甲子。」唐·戴叔伦〈南野〉诗:「身勚竟亡疲,团团欣在目。」通「忘」。
    1. 死去的。如:「亡父」、「亡兄」、「未亡人」。《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末所愤愤者,亡亲坟垄未成。」

    亡 [ wú ]

    1. 没有。《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唐·韩愈〈进学解〉:「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同「无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