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李世民唐代〕《幸武功庆善宫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lq.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乡宴风诗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1.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2.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3.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4. 古同“”,环绕。
      5. 姓。
      还 [ hái ]
      1.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2.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3.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4.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5.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乡宴(鄉宴)xiāng yàn
      乡里的宴会。指乡饮酒礼。《国语·周语下》“修洁百物,考神纳宾” 三国 吴 韦昭 注:“是月百物修洁,故用之宗庙,合致神人,用之乡宴,可以纳宾也。”  ——《漢語大詞典》
      欢 ( 歡 ) huān
      欢 [ huān ]
      1. 快乐,高兴:~乐。~庆。~会。~快。~颜。尽~而散。郁郁寡~。
      2. 喜爱,亦指所喜爱的人:心~。新~旧识。
      3. 活跃,起劲,旺盛:~蹦乱跳。~实。机器转得真~。
      比 bǐ《國語辭典》

      比 [ bǐ ]

      1.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3.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4.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5.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6.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7.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1.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3. 比利時的簡稱。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比 [ pí ]

      1. 參見「皋比 」條。

      比 [ bì ]

      1.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2.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3.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2.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3.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2.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风诗(風詩)fēng shī
      《诗经》中的《国风》。亦泛指民歌。 南朝 陈 徐陵 《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流名《雅》《颂》,著美《风》诗。”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 吴 地民情奢侈,土俗浇漓,风诗絶无可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