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佚名南北朝〕《折杨柳歌辞五首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家儿不解汉儿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虏 ( 虜 ) lǔ
虏 [ lǔ ]
  1. 俘获:~获。俘~。(➊打仗时捉住敌人;➋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2. 俘获的人。
  3.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家儿(家兒)jiā ér
(1).子弟。《后汉书·马援传》:“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李贤 注:“长者家儿谓权要子弟等。”
(2).特指肖似其父的儿子。 唐 韩愈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幼子娟好静秀,瑶环瑜珥,兰茁其牙,称其家儿也。”  ——《漢語大詞典》
不解 bù jiě
(1).不能解开;不能分开。《楚辞·九章·哀郢》:“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汉 枚乘 《七发》:“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贽 《过桃园谒三义祠》诗:“谁识 桃园 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向使 郭隗 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 柳青 《狠透铁》:“有时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恶痛绝,好象结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罢休。《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杀人。”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哔叽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唐 李白 《月下独酌》诗之一:“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阴符经》,至‘禽兽之制在气’经年不解,梦乌衣人教之,遂通其义。” 余开选 《狮子》:“‘你要干啥?’ 王天明 不解地问。”
不懈怠。《诗·大雅·假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漢語大詞典》
汉儿(漢兒)hàn ér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 汉 人的称呼。《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歌辞》:“我是虏家儿,不解 汉 儿歌。” 明 陈沂 《询刍录·汉子》:“ 汉 自 武帝 征伐 匈奴 ,二十餘年。马畜孕重堕殰罢极,闻 汉 兵莫不畏者,称之为 汉 儿。”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阿里玛》:“ 阿 曰:‘死则死耳,余 满洲 人,终不使 汉 儿见之,诛於门内可也。’”
(2).犹言男子汉。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陛下大謁之日,还作汉儿拜邪?女儿拜邪?”
(3).指养子不阉的内侍。 清 褚人穫 《坚瓠三集·单于问家世词》:“ 苏东坡 《送子由使契丹》诗末句云:‘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用 唐 李揆 事也。 绍兴 中, 曹功显 勋 使 金国 ,好事者戏作小词,其后闋曰:‘单于若问君家世,説与教知,便是红窗迥底儿。’谓 功显 之父 元宠 ,昔以此曲著名也。后大璫 张去为 之子 安世 ,以閤门宣赞为副使,或改其语曰:‘便是中朝一汉儿。’盖京师人谓内侍养子不阉者为汉儿也。”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