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路过邮亭知几处,身如估客不论年。

陆游宋代〕《夜闻雨声

我似骑驴孟浩然,帽边随意领山川。
忽闻风雨掠窗外,便觉江湖在眼前。
路过邮亭知几处,身如估客不论年。
未妨剩拥寒衾卧,赢取孤吟入断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路过邮亭知几估客不论

路过(路過)lù guò
途中经过。 宋 苏辙 《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五绝》之四:“花开南北一般红,路过 江 淮 万里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前年进京时,路过 上海 。” 赵树理 《杨老太爷》:“村长问他说:‘你是请假回来看看呀,还是出差路过回来看看?’”  ——《漢語大詞典》
邮亭(郵亭)yóu tíng
(1).驿馆;递送文书者投止之处。《墨子·杂守》:“筑邮亭者圜之。”《汉书·薛宣传》:“过其县,桥梁邮亭不修。” 颜师古 注:“邮,行书之舍,亦如今之驛及行道馆舍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邮亭一萧索,烽候各崎嶇。” 宋 沈遘 《五言道中见新月寄内》:“邮亭苦夜永,灯火寒无光。”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
(2).邮局在街道上、广场上或公园里设立的收寄邮件并办理小额汇款等业务的处所。  ——《漢語大詞典》
知几(知幾)zhī jī
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易·繫辞下》:“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后汉书·袁绍传》:“监军之计,在於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十二:“达者贵量力,至人尚知几。” 清 方文 《赠钱驭少》诗之二:“ 伯子 知几早,逃名 震泽 西。”  ——《漢語大詞典》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估客 gū kè
即行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 明 何景明 《送卫进士推武昌》诗:“仙人楼阁春云里,估客帆檣晚照餘。” 清 朱彝尊 《送赵主事榷关扬州》诗:“珠帘十里 江都 市,铁鹿连船估客檣。” 苏曼殊 《绛纱记》:“老人与估客候余已久。”  ——《漢語大詞典》
不论(不論)bù lùn
(1).不考察,不评论。《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妖人赵古元》:“操白简者,以意中所爱憎评议公罪,而事变之大小,刑赏之轻重,概置不论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凡有党社,必为自谓中立者所不满,就大体而言,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他就置之不论了。”
(2).不议论,不谈论。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阮嗣宗 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
(3).连词。不仅;不但。 唐 白居易 《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诗:“不论 崔 李 上青云,明日 舒三 亦抛我!” 宋 苏轼 《与米元章》之二:“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试喜》:“不论靡家靡室,兼之无食无衣,如何活计?”
(4).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且要身心不越常,能於苦海作桥樑。不论高下皆如下,此个名为真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洛阳 刘元普 仗义疏财,名传天下,不论认识不认识,但是以情相求,无有不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
(5).连词。犹哪怕。《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且説这位制臺本是个有脾气的,无论见了甚么人,只要官比他小一级,是他管得到的,不论你是实缺藩臺,他见了面,一言不合,就拿顶子给人碰,也不管人家脸上过得去过不去。”  ——《漢語大詞典》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1.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2.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3.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4.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5.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6.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7.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8.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1.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2.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