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

皇甫冉唐代〕《渔子沟寄赵员外裴补阙

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相望不见回头

相望 xiāng wàng
(1).互相看见。形容接连不断。极言其多。《左传·昭公三年》:“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新唐书·王鉷传》:“天子使者赐遗相望,声焰薰灼。” 茅盾 《子夜》九:“武装巡捕,轻机关枪摩托脚踏车的巡逻队,相望不绝。”
(2).对峙;相向。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 明 何景明 《何子·策术》:“ 齐 之与 秦 东西相望,尝并帝而敌体。”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 怀苏亭 ,在 禾城 东, 宋 时建,与 苏小小 墓相望,故名。”
(3).相去,相距。 宋 苏轼 《送杨孟容》诗:“相望六十里,共饮 玻瓈江 。” 宋 苏辙 《高安青词》之一:“重以兄 軾 平生悻直,仇怨满前,流窜海滨,日虞瘴癘,以至坟墓隔絶,父子分离,相望万里,患不相救。”
作宰相的声望。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陈祖皋》:“都諫有己丑春秋房门生二人,时同在词林显重,并有相望。”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屡 ( 屢 ) lǚ
屡 [ lǚ ]
     ◎ 接连着,不止一次:~次。~年。~见不鲜。~试不爽(多次试验都不错)。~战~捷。
回头(迴頭)huí tóu
(1).向后转头,回过脸来。 晋 刘琨 《胡姬年十五》诗:“回头堪百万,价重为时年。” 唐 杜甫 《漫成》诗之二:“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宋 苏轼 《送顿起》诗:“回头望 彭城 ,大海浮一粟。” 刘大白 《渴杀苦》诗:“回头看田主,高堂大厦,闲坐等收租!”
(2).回头之间,喻时间短促。犹言一会儿。 唐 白居易 《春尽日》诗:“无人开口共谁语,有酒回头还自倾。” 宋 韦骧 《菩萨蛮·和舒信道水心寺会》词:“瞬息又春归,回头光景非。” 曹禺 《日出》第一幕:“我们到这儿来也是看看,怕她藏在什么地方,回头吓着您。”
(3).回顾,回想。 宋 苏轼 《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之一:“夜拥笙歌 霅水 滨,回头乐事总成尘。”《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赵妈妈 也是受用过来的,今日穷了,休説是外人,嫡亲儿媳也受他这般冷淡,回头自思,怎得不恼?” 清 陈维嵩 《念奴娇·龙眠公坐上看诸客大合乐记》词:“回头往事,青溪旧梦重作。”
(4).回转身,往回走。《西游补》第十五回:“本姓 猪 ,排行八,跟了 唐僧 上西土,半途写得离书恶,忙投妻子庄子去,庄中妻子归枯壑,归枯壑,依旧回头走上西。” 清 李渔 《巧团圆·迭骇》:“若説他喜,打发我回头的时节,又不该説上许多反话,这叫做也喜也不喜。”
(5).指回转,好转。《儒林外史》第五回:“ 严监生 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6).谓有所觉悟而改变原来的想法或行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自古皆以浮生若梦,相公只要梦中得觉,回头即是。”《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既然打破迷关,若不及早回头,定然皇天不佑。”《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我往日那些行逕,都用不着,从此刻起便当立地回头,变作两个人,守着那闺门女子的道理纔是。”
(7).回绝;拒绝。 明 史槃 《宋璟鹣钗记·家麻》:“这个老师就该回头他了。”《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鲁总爷 因为是 庄大老爷 的面子,不好回头,暂时留用。”
(8).指辞退,解雇。如:东家昨天刚回头了一个奶妈,正缺人,你不妨去试试。
把头转向后方。 南朝 梁简文帝 《娈童》诗:“揽袴轻红出,迴头双鬢斜。” 唐 杜甫 《三绝句》之二:“自説二女啮臂时,迴头却向 秦 云哭。”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分騣摆杖头太高,擘肘迴头项难转。”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