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登山不见虏,振旆自生风。

刘禹锡唐代〕《元和癸巳岁仲秋诏发江陵偏师问罪蛮…寄荆南严司空

蛮水阻朝宗,兵符下渚宫。前筹得上策,无战已成功。
汉使星飞入,夷心草偃同。歌谣开竹栈,拜舞戢桑弓。
就日知冰释,投人念鸟穷。网罗三面解,章奏九门通。
卉服联操袂,雕题尽鞠躬。降幡秋练白,驿骑昼尘红。
火号休传警,机桥罢亘空。登山不见虏,振旆自生风。
江远烟波静,军回气色雄。伫看闻喜后,金石赐元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登山不见生风

登山 dēng shān
(1).上山。 汉 刘向 《九叹·忧苦》:“登山长望,中心悲兮。” 汉 班固 《幽通赋》:“梦登山而迥眺兮,覿幽人之髣髴。” 晋 葛洪 《抱朴子·辩问》:“入室鍊形,登山採药。”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之一:“登山摘紫芝,泛江採緑芷。”
(2).指重阳登高。 唐 郑谷 《重阳日访元秀上人》诗:“却嫌今日登山俗,且共高僧对榻眠。”
(3).登山运动的简称。如:我们要踊跃参加游泳、登山、通讯、射击等各种体育活动,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体魄健全、意志坚强、能文能武的人。参见“ 登山运动 ”。  ——《漢語大詞典》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虏 ( 虜 ) lǔ
虏 [ lǔ ]
  1. 俘获:~获。俘~。(➊打仗时捉住敌人;➋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2. 俘获的人。
  3.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振 zhèn《國語辭典》

振 [ zhèn ]

  1. 举起。《文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朽索充羁,不收奔马之逸;轻缗振网,或随吞舟之势。」
  2. 摇动、抖动。《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楚辞·王襃·九怀·尊嘉》:「秋风兮萧萧,舒芳兮振条。」
  3. 奋发。如:「士气大振」、「萎靡不振」。
  4. 震撼。如:「威振天下」。唐·孟郊〈感怀〉诗八首之一:「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通「震」。
  5. 发放、开放。《左传·文公十六年》:「自庐以往,振廪同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论漪结,木性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6. 救济、救助。《礼记·月令》:「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通「赈」。
  1. 姓。如宋代有振纪。

振 [ zhēn ]

  1. 参见「振振」(二)​条。
旆 pèi《國語辭典》

旆 [ pèi ]

  1. 古代旌旗末端形似燕尾的下垂飾物。《詩經·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文選·沈約·鍾山詩應西陽王教詩》:「君王挺逸趣,羽旆臨崇基。」唐·李善·注:「旆,旌旗之垂者。」
  2. 旗幟的通稱。南朝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明·于謙〈山行〉詩:「酒旆搖村舍,鐘聲出寺樓。」
  1. 參見「[[旆旆]]」條。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生风(生風)shēng fēng
(1).产生风。形容清凉。 汉 班固 《白虎通·八风》:“阴合阳以生风也。”后用“生风”形容清凉、轻快或声威雄猛。《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归乎生风之广厦兮,脩 黄轩 之要道。”《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长袖奋而生风,清气激而绕结。”《诗刊》1977年第10期:“假如我是四蹄生风的白龙马哟,一定还要插上副金色的翅膀,奔向那伟大的 北京 城。” 郭沫若 《暴虎辞》:“毛血成雨,咆哮生风。”
(2).比喻产生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论》:“ 李膺 振拔污险之中,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公久在西掖,声华满路,一昨迁拜中宪,臺阁生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傅玄 善言儿女之情,而刚正嫉恶,臺阁生风。”
(3).谓横生枝节,扩大事态。 元 张光祖 《言行龟鉴·民政》:“时朝廷初行新法,所遣使者,皆新进少年,遇事生风,天下骚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一种贪恶之人,意想诈人,遇事生风,訐私扬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