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白居易唐代〕《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花开夜 一作:花开日)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南苑 一作:南内)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排空驭气升天入地

排空 pái kōng
凌空;耸向高空。 南朝 梁 何逊 《赠韦记室黯别》诗:“无因生羽翰,千里暂排空。” 隋 魏澹 《园树有巢鹊戏以咏之》:“早晚时应至,轻举一排空。” 明 王玉峰 《焚香记·途中》:“排空戈戟冰乱摧,繚绕旗旌云四飞。” 清 方文 《庐山诗·〈五老峰〉序》:“又十里为 五老峯 ,悬崖削壁,排空插汉,如五老人駢肩而立,真巨观也。” 郭沫若 《黄山之歌》:“想见秋时枫叶丹,排空万面树红旗。”  ——《漢語大詞典》
驭气(馭氣)yù qì
驾驭云气;乘风。 唐 陈鸿 《长恨歌传》:“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即方士能隐形入见,而金釵、鈿盒,有物有质,又岂驭气者所能擕带!” 清 姚鼐 《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作歌》:“驭气终超万物表,东 岱 西 峨 復何论。”  ——《漢語大詞典》
奔 bēn/bèn《國語辭典》

奔 [ bēn ]

  1. 急走。如:「狂奔」、「奔跑」、「奔驰」。《诗经·周颂·清庙》:「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2. 赶赴、赴投。如:「疲于奔命」。《左传·襄公十五年》:「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𫊸送葬。」
  3. 逃走、逃亡。如:「林冲夜奔」。《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文选·李康·运命论》:「卒散于阵,民奔于邑,城池无藩篱之固,山川无沟阜之势。」
  4. 女子不按礼教规定,而与男子私自结合。如:「私奔」。《诗经·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1. 快走的、急驰的。如:「奔瀑」。《文选·枚乘·七发》:「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 姓。如五代时后晋有奔洪进。

奔 [ bèn ]

  1. 直往、投向。如:「各奔前程」、「投奔自由」、「直奔目的地」。《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只得吩咐人夫;一路奔荣国府来。」
  2. 年龄接近于……。《红楼梦·第七六回》:「我们虽然年轻,已经是十来年的夫妻,也奔四十岁的人了。」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电 ( 電 ) diàn
电 [ diàn ]
  1. 物理学现象,可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获得的一种能,用以使灯发光、机械转动等:~力。~能。~热。~台。
  2. 阴雨天,空中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光:闪~。雷~。
  3. 指电报:通~。贺~。
  4. 指打电报:~邀。~汇。~告。
  5. 遭受电流打击:~了我一下。
升天(昇天)shēng tiān
(1).上升于天界。《后汉书·虞延传》:“ 延 初生,其上有物若一匹练,遂上昇天,占者以为吉。” 唐 顾况 《悲歌》:“我欲昇天隔霄汉,我欲渡水水无桥。” 清 洪升 《长生殿·补恨》:“ 唐帝 痛念不衰,特令 通幽 昇天入地,各处寻覔芳魂。”
(2).道教谓修道仙去。 晋 葛洪 《神仙传·白石先生》:“ 白石先生 者, 中黄丈人 弟子也。至 彭祖 时,已二千岁餘矣。不肯修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 唐 康骈 《剧谈录·道流相夏侯谯公》:“儻能摆脱嚣俗,相随学道,即三十年内白日昇天。”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试看佳人纔入道,还亏 老子 早昇天。”
(3).称人死去的婉辞。 唐 刘禹锡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之一:“运偶昇天日,哀深率土人。”《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倒是老太太昇天,我们该早来效点儿劳,只因得信迟了,故此今日才赶来。”
(1).上升于天界。 汉 王充 《论衡·龙虚》:“世称 黄帝 骑龙升天,此言盖虚。”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也。” 柳青 《狠透铁》:“ 学礼 他妈七十高寿,吃斋念佛,只图死后升天成神。”
(2).旧时称人死亡。 唐 李约 《过华清宫》诗:“玉輦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抚军骇问,半跪者啟曰:‘某大人升天矣’。” 巴金 《雷》:“别人告诉她,死就是升天,她是到天上去了。”
(3). 南宋 时 福建 罗源 等地的一种丧葬习俗。死者火化后,将其骨灰凌风扬向天空,谓之“升天”。 宋 叶适 《林正仲墓志铭》:“ 正仲 名 颐叔 …… 罗源 主簿。丧死者焚尸,糜其骨,众薰合和,凌风飘颺,命曰升天,以尤细为孝。 正仲 雕文禁止,治塚甓藏之,始变其俗。”  ——《漢語大詞典》
入地 rù dì
(1).钻入地下。形容十分羞惭。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宋 陈亮 《广惠王祈雨文》:“ 亮 等今思厥愆,惭恨入地。”
(2).喻死亡。《后汉书·班超传》:“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 超 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姦宄之源,生逆乱之心。” 宋 苏轼 《论仓法札子》:“臣材术短浅,老病日侵,常恐大恩不报,衔恨入地,故贪及未死之间,时进瞽言。” 清 黄遵宪 《赤穗四十七义士歌》诗序:“苟靦颜视息,他日蒙耻入地,将何面目见我公乎?”参见“ 入土 ”。
(3). 宋 代 靖州 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居民互斗,胜者仅掠取败者之钱财而归还其土地,谓之“入地”。  ——《漢語大詞典》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1.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5.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1. 姓。如漢代有求仲。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遍 biàn《國語辭典》

遍 [ ​biàn ]

读音
  1. 全部、整个。形容到处都是。如:「遍体鳞伤」、「哀鸿遍野」、「满山遍野」。宋·张俞〈蚕妇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1. 没有一处遗漏的。如:「遍布」、「遍历」、「红遍东南亚」。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 布满。如:「朋友遍天下」。
  1. 量词。计算动作头尾经历的单位。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遍 [ ​piàn ]

语音
  1. (一)​之语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