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

韦表微唐代〕《池州夫子庙麟台

二仪既闭,三象乃乖。圣道埋郁,人心不开。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吁嗟麟兮,孰为来哉。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诗书既删,礼乐大定。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吁嗟麟兮,克昭符命。
圣与时合,代行位尊。苟或乖戾,身穷道存。
於昭鲁邑,栖迟孔门。吁嗟麟兮,孰知其仁。
运极数残,德至时否。楚国浸广,秦封益侈。
墙仞迫厄,崎岖阙里。吁嗟麟兮,靡有攸止。
世治则麟,世乱则麇。出非其时,麋鹿同群。
孔不自圣,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劝善惩恶奸邪

劝善惩恶(勸善懲惡)quàn shàn chéng è
《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脩之?”后以“劝善惩恶”指奖勉劝励有善行的人,惩戒有恶行的人。《汉书·张敞传》:“自请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壹切比 三辅 尤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凡作传奇者,先要涤去此种肺肠,务存忠厚之心……以之劝善惩恶则可,以之欺善作恶则不可。”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五:“这里虽然充分地包含着劝善惩恶、唤醒民族性的意思,但……它可以说是 中国 无产阶级文艺的鼻祖。”亦作“ 劝善黜恶 ”、“ 劝善戒恶 ”。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三》:“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恶也。” 晋 袁宏 《后汉纪·贾逵传》:“彊干弱枝,劝善戒恶。”  ——《漢語大詞典》
奸邪(姦衺)jiān xié
见“ 姦邪 ”。  ——《漢語大詞典》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1.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1.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1.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2.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3.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4.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2.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1.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