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予 yú/yǔ《國語辭典》
予 [ yú ]
代- 我。《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诗:「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同「余 」。
予 [ yǔ ]
动- 给。如:「给予」、「赠予」、「授予」、「赋予」。《诗经·小雅·采菽》:「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通「与」。
- 赞许。《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鲁严公夫人杀世子,齐桓召而诛焉。《春秋》予之。」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 楼台:楼~。台~。
- 姓。
春秋 chūn qiū
(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国语(國語)guó yǔ
(1).指本族或本国共同使用的语言。《隋书·经籍志一》:“又 后魏 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録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元史·显宗传》:“抚循部曲之暇,则命 也灭坚 以国语讲《通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製国书,不用蒙古、汉字。”
(2).我国旧时称普通话为国语。
(3).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漢語大詞典》
(2).我国旧时称普通话为国语。
(3).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漢語大詞典》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发明(發明)fā míng
(1).使聪明。《文选·宋玉〈风赋〉》:“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寧体便人。” 吕延济 注:“发,开也。言能开耳目之明。”《后汉书·马融传》:“若乃《阳阿》衰斐之 晋 制,阐鼃华羽之南音,所以洞荡匈臆,发明耳目。”《坛经·机缘品》:“﹝ 永嘉 玄觉 ﹞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2).说明;证明;表明。《史记·商君列传》:“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 公子虔 ,欺 魏 将 卬 ,不师 赵良 之言,亦足发明 商君 之少恩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序》:“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命知留事,惧有谗祸,割势自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冗篇上》:“《采薇》一歌,足发明 武 未尽善。”
(3).犹印证。 南朝 梁 沈约 《上注制旨连珠表》:“连珠者,盖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一》:“经传之间可以互相发明者多矣,是故闻见贵乎博也。” 清 戴名世 《四书朱子大全序》:“至於 朱子 他书,与《集註》、《章句》互相发明者,採其精要,集而次之,而务一其旨归。”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五:“在当时我们读古书也比较有条理了,一面读《左氏春秋》,一面就读《东莱博议》。两者的文章都比较好懂,而且也能互相发明。”
(4).建树;建白。《史记·张丞相列传》:“ 高陵侯 赵周 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 唐 张九龄 《谢中书侍郎状》:“臣谬跡书府,兼司纶翰,思力浅近,无所发明。”《新五代史·杂传十七·马胤孙》:“ 崔协 为 明宗 相,在位无所发明。” 宋 范仲淹 《上攻守二策状》:“臣荷国重寄,曾无寸劳,夙夜营营,冀有所补,而才识迂昧,终无发明。”
(5).阐述;阐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慎到 等﹞皆学 黄 老 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后汉书·徐防传》:“臣闻《诗》《书》《礼》《乐》,定自 孔子 ;发明章句,始於 子夏 。” 宋 苏辙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公於六经长《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时举子学《易》多事剽掇,以求合有司,於经义初无发明。” 郭沫若 等《〈管子集校〉引用校释书目提要》:“﹝ 刘师培 《管子斠补》﹞多列类书徵引文字之异同,少所发明。”
(6).犹表达。《史记·儒林列传》:“ 宽 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於文,口不能发明也。”
(7).传扬;彰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敷衍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唐 张九龄 《为何给事进亡父所著书表》:“臣亡父所论君臣之际,必欲验之行事,非真垂於空文,诚宜上感宸衷,由没代而匡辅;下藏秘府,因圣君以发明。” 宋 曾巩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於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 清 恽敬 《与李爱堂》:“神道碑、庙碑,凡崇宏宽博之言,皆可揄扬,墓表必发明实事,故墓表之善最难。”
(8).明白;通晓。 唐 张九龄 《贺御注金刚经状》:“臣虽愚昧,本自难晓,伏览睿旨,亦即发明。是知日月既出,天下普照,诚在此也。” 明 方孝孺 《答俞子严书》:“人苟能发明六经者,大之於天下国家,小之於善一己,直易易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牡丹》:“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9).披露;揭露。 唐 白居易 《与昭义军将士诏》:“﹝ 卢从史 ﹞乃外示恭顺,内怀姦邪,刻削军中,暴殄境内。朕以君臣之道未忍发明,为之含容。”《旧唐书·宪宗纪上》:“ 李錡 属列宗枝,任居方伯……僚佐以献规受屠,王臣以传命见胁。朕切於含垢,未忍发明,累降中人,令遵前旨。”《新唐书·崔衍传》:“ 虢 居 陕 华 间,而赋数倍入, 衍 白太重。 裴延龄 领度支,方聚敛,私谓 衍 :‘前刺史无发明,公当止。’ 衍 不听,復奏…… 德宗 公其言,为詔度支减赋。”
(10).揭示,使知晓。 唐 李公佐 《谢小娥传》:“初,父之死也, 小娥 梦父谓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数日,復梦其夫谓曰:‘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 小娥 不自解悟……余备详前事,发明隐义,暗与冥会,符於人心。”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韩仲良碑》:“ 韩瑗 之父 仲良 之碑,《唐书》无传…… 许敬宗 等诬以不道,至於削爵籍家,子孙流窜。所以碑亦斲削其姓名。是不可不为之详考而发明之也。”
(11).犹发现。看到或找到别人不知道的事物和规律。《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洽 同郡 许混 者, 许劭 子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周斐 《汝南先贤传》:“ 劭 始发明 樊子昭 於鬻幘之肆,出 虞永贤 於牧竖,召 李叔才 乡閭之间,擢 郭子瑜 鞍马之吏,援 杨孝祖 ,举 和阳士 。”《旧唐书·姚璹传》:“ 则天 又令 洛州 长史 宋元爽 ,御史中丞 霍献可 等重加详覆,亦无所发明。” 孙中山 《建国方略之二·第一计划》:“然由人口众多之处,筑至人口稀少之处之铁路,其利尤大。此为铁路经济上之原则,而铁路家、资本家所未尝发明者也。”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现金应尽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积五十年之经验所发明,盼望你也实行之。”
(12).放出光芒。 宋 梅尧臣 《挑灯杖》诗:“油灯方照夜,此物用能行。焦首终无悔,横身为发明。”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上:“ 韩退之 之文,得 欧公 而后发明。”《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时来顽铁皆光彩,运去良金不发明。”
(13).犹小序。扼要评述全书要旨的文字。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柳仲涂 开 知 润州 , 胡旦 祕监为 淮 漕。二人者具喜以名騖於时。 旦 造《汉春秋编年》,立五始先经、后经、发明、凡例之类,切侔圣作。”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篇:“ 刘昫 等因 韦述 旧史作《唐书·经籍志》,则以 毋煚 等所修之《古今书録》为本,而意主简略,删其小序发明,史官之论述由是不可见。”
(14).犹映衬;辉映。 宋 庞元英 《谈薮》卷三:“平湖当前,数十百顷。其外连山横陈,楼观森列,夕阳返照,丹碧紫翠,互相发明。”
(15).化育;培育。《西游记》第一回:“覆载羣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西游记》第九八回:“ 如来 对 唐僧 言曰:‘此经功德不可称量……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也。’”
(16).谓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一回:“不知某观察的这个提油新法,是那一国人、那一个发明的?”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查出了前人未知的事物叫发见,创出了前人未知的器具和方法才叫发明。”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要是我能发明一种像万金油似的药多好啊!”
(17).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如:这是一种新发明。
(18).传说中的神鸟名。《后汉书·五行志二》“为孽者四” 刘昭 注引《叶图徵》:“似凤有四,并为妖:一曰鷫鸘……二曰发明,乌喙,大颈,大翼,大脛。”
(19).古人所谓凤在早晨的鸣声。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天老曰:‘夫凤……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飞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宋书·符瑞志中》:“凤凰者,仁鸟也……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上朔,夕鸣曰归昌,昏鸣曰固常,夜鸣曰保长。” ——《漢語大詞典》
(2).说明;证明;表明。《史记·商君列传》:“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 公子虔 ,欺 魏 将 卬 ,不师 赵良 之言,亦足发明 商君 之少恩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序》:“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命知留事,惧有谗祸,割势自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冗篇上》:“《采薇》一歌,足发明 武 未尽善。”
(3).犹印证。 南朝 梁 沈约 《上注制旨连珠表》:“连珠者,盖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一》:“经传之间可以互相发明者多矣,是故闻见贵乎博也。” 清 戴名世 《四书朱子大全序》:“至於 朱子 他书,与《集註》、《章句》互相发明者,採其精要,集而次之,而务一其旨归。”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五:“在当时我们读古书也比较有条理了,一面读《左氏春秋》,一面就读《东莱博议》。两者的文章都比较好懂,而且也能互相发明。”
(4).建树;建白。《史记·张丞相列传》:“ 高陵侯 赵周 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 唐 张九龄 《谢中书侍郎状》:“臣谬跡书府,兼司纶翰,思力浅近,无所发明。”《新五代史·杂传十七·马胤孙》:“ 崔协 为 明宗 相,在位无所发明。” 宋 范仲淹 《上攻守二策状》:“臣荷国重寄,曾无寸劳,夙夜营营,冀有所补,而才识迂昧,终无发明。”
(5).阐述;阐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慎到 等﹞皆学 黄 老 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后汉书·徐防传》:“臣闻《诗》《书》《礼》《乐》,定自 孔子 ;发明章句,始於 子夏 。” 宋 苏辙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公於六经长《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时举子学《易》多事剽掇,以求合有司,於经义初无发明。” 郭沫若 等《〈管子集校〉引用校释书目提要》:“﹝ 刘师培 《管子斠补》﹞多列类书徵引文字之异同,少所发明。”
(6).犹表达。《史记·儒林列传》:“ 宽 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於文,口不能发明也。”
(7).传扬;彰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敷衍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唐 张九龄 《为何给事进亡父所著书表》:“臣亡父所论君臣之际,必欲验之行事,非真垂於空文,诚宜上感宸衷,由没代而匡辅;下藏秘府,因圣君以发明。” 宋 曾巩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於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 清 恽敬 《与李爱堂》:“神道碑、庙碑,凡崇宏宽博之言,皆可揄扬,墓表必发明实事,故墓表之善最难。”
(8).明白;通晓。 唐 张九龄 《贺御注金刚经状》:“臣虽愚昧,本自难晓,伏览睿旨,亦即发明。是知日月既出,天下普照,诚在此也。” 明 方孝孺 《答俞子严书》:“人苟能发明六经者,大之於天下国家,小之於善一己,直易易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牡丹》:“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9).披露;揭露。 唐 白居易 《与昭义军将士诏》:“﹝ 卢从史 ﹞乃外示恭顺,内怀姦邪,刻削军中,暴殄境内。朕以君臣之道未忍发明,为之含容。”《旧唐书·宪宗纪上》:“ 李錡 属列宗枝,任居方伯……僚佐以献规受屠,王臣以传命见胁。朕切於含垢,未忍发明,累降中人,令遵前旨。”《新唐书·崔衍传》:“ 虢 居 陕 华 间,而赋数倍入, 衍 白太重。 裴延龄 领度支,方聚敛,私谓 衍 :‘前刺史无发明,公当止。’ 衍 不听,復奏…… 德宗 公其言,为詔度支减赋。”
(10).揭示,使知晓。 唐 李公佐 《谢小娥传》:“初,父之死也, 小娥 梦父谓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数日,復梦其夫谓曰:‘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 小娥 不自解悟……余备详前事,发明隐义,暗与冥会,符於人心。”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韩仲良碑》:“ 韩瑗 之父 仲良 之碑,《唐书》无传…… 许敬宗 等诬以不道,至於削爵籍家,子孙流窜。所以碑亦斲削其姓名。是不可不为之详考而发明之也。”
(11).犹发现。看到或找到别人不知道的事物和规律。《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洽 同郡 许混 者, 许劭 子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周斐 《汝南先贤传》:“ 劭 始发明 樊子昭 於鬻幘之肆,出 虞永贤 於牧竖,召 李叔才 乡閭之间,擢 郭子瑜 鞍马之吏,援 杨孝祖 ,举 和阳士 。”《旧唐书·姚璹传》:“ 则天 又令 洛州 长史 宋元爽 ,御史中丞 霍献可 等重加详覆,亦无所发明。” 孙中山 《建国方略之二·第一计划》:“然由人口众多之处,筑至人口稀少之处之铁路,其利尤大。此为铁路经济上之原则,而铁路家、资本家所未尝发明者也。”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现金应尽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积五十年之经验所发明,盼望你也实行之。”
(12).放出光芒。 宋 梅尧臣 《挑灯杖》诗:“油灯方照夜,此物用能行。焦首终无悔,横身为发明。”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上:“ 韩退之 之文,得 欧公 而后发明。”《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时来顽铁皆光彩,运去良金不发明。”
(13).犹小序。扼要评述全书要旨的文字。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柳仲涂 开 知 润州 , 胡旦 祕监为 淮 漕。二人者具喜以名騖於时。 旦 造《汉春秋编年》,立五始先经、后经、发明、凡例之类,切侔圣作。”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篇:“ 刘昫 等因 韦述 旧史作《唐书·经籍志》,则以 毋煚 等所修之《古今书録》为本,而意主简略,删其小序发明,史官之论述由是不可见。”
(14).犹映衬;辉映。 宋 庞元英 《谈薮》卷三:“平湖当前,数十百顷。其外连山横陈,楼观森列,夕阳返照,丹碧紫翠,互相发明。”
(15).化育;培育。《西游记》第一回:“覆载羣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西游记》第九八回:“ 如来 对 唐僧 言曰:‘此经功德不可称量……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也。’”
(16).谓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一回:“不知某观察的这个提油新法,是那一国人、那一个发明的?”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查出了前人未知的事物叫发见,创出了前人未知的器具和方法才叫发明。”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要是我能发明一种像万金油似的药多好啊!”
(17).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如:这是一种新发明。
(18).传说中的神鸟名。《后汉书·五行志二》“为孽者四” 刘昭 注引《叶图徵》:“似凤有四,并为妖:一曰鷫鸘……二曰发明,乌喙,大颈,大翼,大脛。”
(19).古人所谓凤在早晨的鸣声。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天老曰:‘夫凤……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飞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宋书·符瑞志中》:“凤凰者,仁鸟也……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上朔,夕鸣曰归昌,昏鸣曰固常,夜鸣曰保长。” ——《漢語大詞典》
五帝 wǔ dì
(1).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1) 黄帝 ( 轩辕 )、 颛顼 ( 高阳 )、 帝喾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 曰:‘五帝用记,三王用度。’”《史记·五帝本纪》 唐 张守节 正义:“ 太史公 依《世本》、《大戴礼》,以 黄帝 、 顓頊 、 帝嚳 、 唐尧 、 虞舜 为五帝。 譙周 、 应劭 、 宋均 皆同。” 汉 班固 《白虎通·号》:“五帝者,何谓也?《礼》曰:‘ 黄帝 、 顓頊 、 帝嚳 、 帝尧 、 帝舜 也。’”(2) 太昊 ( 伏羲 )、 炎帝 ( 神农 )、 黄帝 、 少昊 ( 挚 )、颛顼。见《礼记·月令》。(3) 少昊 、 颛顼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书〉序》:“ 少昊 、 顓頊 、 高辛 、 唐 、 虞 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孔颖达 疏:“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伏羲 、 神农 、 黄帝 为三皇, 少昊 、 高阳 、 高辛 、 唐 、 虞 为五帝。”(4) 伏羲 、 神农 、 黄帝 、 唐尧 、 虞舜 。见《易·繫辞下》、 宋 胡宏 《皇王大纪》。
(2).古代所谓五方天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郑玄 注:“五帝,苍曰 灵威仰 , 太昊 食焉;赤曰 赤熛怒 , 炎帝 食焉;黄曰 含枢纽 , 黄帝 食焉;白曰 白招拒 , 少昊 食焉;黑曰 汁光纪 , 顓頊 食焉。”按 汁光纪 亦作 叶光纪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今令月吉日,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以配五帝。” ——《漢語大詞典》
(2).古代所谓五方天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郑玄 注:“五帝,苍曰 灵威仰 , 太昊 食焉;赤曰 赤熛怒 , 炎帝 食焉;黄曰 含枢纽 , 黄帝 食焉;白曰 白招拒 , 少昊 食焉;黑曰 汁光纪 , 顓頊 食焉。”按 汁光纪 亦作 叶光纪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今令月吉日,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以配五帝。” ——《漢語大詞典》
德 dé《國語辭典》
德 [ dé ]
名- 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 品行、作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恩泽、恩惠。《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 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离心离德」。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简称。
- 姓。如汉代西域有德若国,后人以国为姓,简姓德。
- 感激、感恩。《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主人闻而德之,赠金五两,慰之使归。」
- 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誉」。《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名-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系 ( 系 係 繫 ) xì/jì《國語辭典》
系 [ xì ]
動- 懸繫。《說文解字·糸部》:「系,懸也。」三國魏·曹植〈輔臣論〉:「群言系于口,而研覈是非。」
- 接續、繼承。《文選·班固·東都賦》:「系唐統,接漢緒。」
- 有一定秩序及聯屬關係的整體或組織。如:「世系」、「太陽系」、「直系血親」、「中古音系」。《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李賀傳》:「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後。」
- 大學中所分的學術科別。如:「中文系」、「哲學系」、「物理系」。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系益。
姓 xìng《國語辭典》
姓 [ xìng ]
名- 表示个人所属家族及区别家族系统的符号。如:「姓氏」、「贵姓」、「百家姓」。唐·杜甫〈哀王孙〉诗:「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元·睢景臣〈哨遍·社长排门告示套·尾〉:「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姓。如汉代有姓伟。
章 zhāng《國語辭典》
章 [ zhāng ]
名- 成篇的文字。如:「文章」、「出口成章」、「下筆成章」。
- 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漢·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 量詞。計算書、文等段落的單位。如:「全書共分二十五章。」
- 文采、花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 條理、次序。如:「雜亂無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 法規、條例。如:「規章」。《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
- 印信。如:「私章」、「圖章」。
- 標識、標記。如:「徽章」、「勛章」、「臂章」。
- 姓。如漢代有章明。
- 表揚、顯揚。《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𤺺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矣 yǐ《國語辭典》
矣 [ yǐ ]
助- 表示已然的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表示肯定的语气。如:「由来久矣」。《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表示将然的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表示疑问的语气。《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通「乎」。
- 表示命令的语气。《左传·宣公四年》:「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 表示语句的结束。《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通「耳」。
-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垂垂老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