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厉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四 [ sì ]
名- 介于三和五之间的自然数。如:「三、四、五、六……」。大写作「肆」,阿拉伯数字作 「4」。
- 古代乐谱上用来表示音阶的符号。
- 姓。如宋代有四象。
- 第四的。如:「四更天」、「四年级」、「四品官」。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礼·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郑玄 注:“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橈。”《通典·食货九》:“ 后魏 初至 太和 钱货无所用也。”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大哉 孔子 !博学无所成名。”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艺术的价值’也是美--抽象的美,无所附丽的美。” ——《漢語大詞典》
(2).长久与短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 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 杨伯峻 注:“左右所言之命为寿命之义, 邾文公 所言之命为命分之义,两义似不同,故以生命之长短为时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延陵季子 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短长之期者,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陶弘景 注:“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服虔 ﹞闻 崔烈 集门生讲传……每当至讲时,輒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宋 苏辙 《论张颉不可用札子》:“然不知人才各有短长,未必生於其乡必善其事。”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説短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 德 译本之处。”
(4).死与生。《书·盘庚上》:“矧予制乃短长之命。” 孔 传:“况我制汝死生之命。”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呜呼 道矩 !短长有时,不可推移;善恶得失,繫人施为。”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上有老母,下无兄弟,父亲既死,就仗我一人奉养老母。万一机事不密,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
(6).短处;弊端。《汉书·薛宣传》:“始 高陵 令 杨湛 , 櫟阳 令 谢游 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南史·恩倖传·施文庆》:“ 文庆 深喜其事,然惧居外,后执事者持己短长,固进其党 沈客卿 以自代。”《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 铜鼓 、 五开 间,阴持官吏短长。”
(7).评判;批评。 唐 杜牧 《李府君墓志铭》:“ 郑玄 至于 孔颖达 辈凡所为疏注,皆能短长其得失。”《金史·忠义传三·完颜陈和尚》:“汝曾短长我,又谓国家兵力当由我尽坏,诚有否?”
(8).长短术, 战国 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史记·六国年表序》:“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汉书·张汤传》:“ 边通 学短长,刚暴人也,官至 济南 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苏秦 、 张仪 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 元 袁桷 《有感》诗:“皎皎白面生,长鋏学短长。” 章炳麟 《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於造次可听。”
(9).《战国策》的别名。 汉 刘向 《〈战国策〉校书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臣 向 以为 战国 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谋策,宜为《战国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 迁 所取证者,《六经》、 孔 孟 之外,《国语》、《短长》、《庄》、《荀》……诸子已尔。”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 汉 高诱 注《短长》、《淮南》。” ——《漢語大詞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效 [ xiào ]
动- 摹仿。如:「东施效颦」、「上行下效」。唐·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 效穷途之哭?」
- 致送、奉献。如:「效劳」、「效力」、「效忠」。《韩非子·五蠹》:「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 功用。如:「功效」、「药效」、「见效」。《淮南子·修务》:「夫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者,效亦大矣。」《红楼梦·第一一回》:「今日头眩的略好些,别的仍不见怎么样大见效。」
- 征验。《淮南子·修务》:「哭者,悲之效也。」汉·王充《论衡·雷虚》:「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
(2).可以想见。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 武帝 天汉 大始 閒,募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虽数逾 惠帝 时八倍,然后世正使匱乏极,亦何肯出此令,可见当时钱之艰得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圣上之意可见矣。”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前天 狼子村 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可见心思是同从前一样狠。” ——《漢語大詞典》
(2).如此。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思计此变,无伤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还之。”
(3).至此;至今。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碑》:“独 韩文公 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復归于正,盖三百年於此矣。” ——《漢語大詞典》
矣 [ yǐ ]
助- 表示已然的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表示肯定的语气。如:「由来久矣」。《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表示将然的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表示疑问的语气。《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通「乎」。
- 表示命令的语气。《左传·宣公四年》:「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 表示语句的结束。《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通「耳」。
-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垂垂老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