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玄武湖中,一瓢春水何人借。
黎廷瑞〔宋代〕《水龙吟 金陵雪后西望》
不知玄武湖中,一瓢春水何人借。裁冰剪雨,等闲占断,桃花春社。
古阜花城,玉龙盐虎,夕阳图画。是东风吹就,明朝吹散,又还是、东风也。
回首当时光景,渺秦淮、绿波东下。滔滔江水,依依山色,悠悠物化。
璧月琼花,世间消得,几多朝夜。笑乌衣、不管春寒,只管说、兴亡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玄武 xuán wǔ
(1).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其形为龟,或龟蛇合体。《楚辞·远游》:“时曖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 王逸 注:“呼太阴神,使承卫也。” 洪兴祖 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后汉书·王梁传》:“《赤伏符》曰:‘ 王梁 主卫作玄武。’” 李贤 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后为道教所信奉。即真武神。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为四方之神。 祥符 间避 圣祖 讳,始改玄武为真武……后兴 醴泉观 ,得龟蛇,道士以为真武现,绘其像为北方之神,被髮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
(2).指龟,或指龟和蛇。 汉 张衡 《思玄赋》:“玄武缩於殻中兮,腾蛇蜿而自纠。”《后汉书·冯衍传下》:“神雀翔於鸿崖兮,玄武潜於婴冥。” 李贤 注:“玄武,谓龟、蛇。”《宋史·五行志五》:“ 雄州 地大震。玄武见於州之正寝,有龟大如钱,蛇若朱漆筯,相逐而行。”
(3).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合称,以其排列之形如龟而得名。《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 司马贞 索引:“南斗六星,牵牛六星,并北宫玄武之宿。” 唐 杜甫 《魏将军歌》:“酒阑插剑肝胆露,勾陈苍苍玄武暮。”
(4).绘有龟形的军旗,用以标志位于北方或后面的军阵。《吴子·治兵》:“﹝三军进止﹞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礼记·曲礼上》:“﹝军﹞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 孔颖达 疏:“今之军行,画此四兽於旌旗,以标前后左右之军陈。” 元 李文蔚 《蒋神灵应》第二折:“休道那十面埋伏,怎生这妙策幽微趣,神机决胜术,排玄武接引青龙。”《封神演义》第七一回:“营安胜地,寨背孤虚,南分朱雀北玄武,东按青龙西白虎。”
(5).指北方。位于北面的事物,多冠以“玄武”之名。《南史·宋纪中》:“筑北堤,立 玄武湖 於 乐游苑 北。”《唐六典·宫城》:“殿( 紫宸殿 )之北面曰 玄武门 。”
(6).黑色的冠带。《礼记·玉藻》:“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 郑玄 注:“武,冠卷也。”
(7).道教称黑汞为玄武。《云笈七籤》七二卷:“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 ——《漢語大詞典》
(2).指龟,或指龟和蛇。 汉 张衡 《思玄赋》:“玄武缩於殻中兮,腾蛇蜿而自纠。”《后汉书·冯衍传下》:“神雀翔於鸿崖兮,玄武潜於婴冥。” 李贤 注:“玄武,谓龟、蛇。”《宋史·五行志五》:“ 雄州 地大震。玄武见於州之正寝,有龟大如钱,蛇若朱漆筯,相逐而行。”
(3).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合称,以其排列之形如龟而得名。《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 司马贞 索引:“南斗六星,牵牛六星,并北宫玄武之宿。” 唐 杜甫 《魏将军歌》:“酒阑插剑肝胆露,勾陈苍苍玄武暮。”
(4).绘有龟形的军旗,用以标志位于北方或后面的军阵。《吴子·治兵》:“﹝三军进止﹞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礼记·曲礼上》:“﹝军﹞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 孔颖达 疏:“今之军行,画此四兽於旌旗,以标前后左右之军陈。” 元 李文蔚 《蒋神灵应》第二折:“休道那十面埋伏,怎生这妙策幽微趣,神机决胜术,排玄武接引青龙。”《封神演义》第七一回:“营安胜地,寨背孤虚,南分朱雀北玄武,东按青龙西白虎。”
(5).指北方。位于北面的事物,多冠以“玄武”之名。《南史·宋纪中》:“筑北堤,立 玄武湖 於 乐游苑 北。”《唐六典·宫城》:“殿( 紫宸殿 )之北面曰 玄武门 。”
(6).黑色的冠带。《礼记·玉藻》:“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 郑玄 注:“武,冠卷也。”
(7).道教称黑汞为玄武。《云笈七籤》七二卷:“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 ——《漢語大詞典》
湖中
唐 皮日休 太湖诗 其四 雨中游包山精舍 翣翣林上雨,隐隐湖中电。 ——《骈字类编》
一瓢 yī piáo
《论语·雍也》:“贤哉, 回 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 也不改其乐。”后因以喻生活简单清苦。 宋 王禹偁 《滁上谪居》诗之三:“巧宦或五鼎,甘贫唯一瓢。” 宋 林逋 《寄呈张元礼》诗:“駟马交游从此少,一瓢生事不胜空。”参见“ 一簞一瓢 ”。 ——《漢語大詞典》
春水 chūn shuǐ
(1).春天的河水。《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黄武 元年,迁左将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诗之一:“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杨维桢 《雨后云林图》诗:“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餘春水生。”
(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珏 《有赠》诗:“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3).指帝王春季游猎。《金史·舆服志下》:“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鶻捕鹅,杂花卉之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岁春水所过州县,其小官多干事,盖朕尝有赏擢,故皆勉力。” ——《漢語大詞典》
(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珏 《有赠》诗:“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3).指帝王春季游猎。《金史·舆服志下》:“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鶻捕鹅,杂花卉之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岁春水所过州县,其小官多干事,盖朕尝有赏擢,故皆勉力。”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借 jiè《國語辭典》
借 [ jiè ]
动- 暂时向人告贷财物。如:「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借人典籍,皆须爱护。」
- 把财物暂时给他人使用。如:「这支笔借你用一下。」《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
- 赞许。《隋书·卷二五·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 假托、利用。如:「借刀杀人」、「借题发挥」。
- 帮助。《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 倚靠、凭借。如:「借重」、「借助」。
- 假使、假设。唐·元稹〈遣病〉诗:「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