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人理国致升平,万物呈祥助圣明。

包何唐代〕《阙下芙蓉

一人理国致升平,万物呈祥助圣明。天上河从阙下过,
江南花向殿前生。广云垂荫开难落,湛露为珠满不倾。
更对乐悬张宴处,歌工欲奏采莲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人理国升平万物呈祥圣明

一人 yī rén
(1).古代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孔 传:“一人,天子。”《书·汤诰》:“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誥。’” 孔 传:“天子自称曰予一人。” 汉 班固 《白虎通·号》:“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故《论语》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臣谓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书》曰:‘不施予一人。’” 宋 王禹偁 《待漏院记》:“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诗:“一人正位山河定,万国朝元日月明。”
(2).一个人。《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然则今日之是非,谓予 李卓吾 一人之是非,可也。”
(3).犹一体。《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4).谓使全国之人齐心协力。《荀子·富国》:“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故明君不道也。” 杨倞 注:“谓不能齐一其人,同力以拒大国也。”  ——《漢語大詞典》
理国(理國)lǐ guó
(1).治理国家。《管子·问》:“理国之道,地德为首。”《后汉书·宦者传·曹节》:“﹝ 审忠 ﹞上书曰:‘臣闻理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故 舜 有五臣而天下理。’”《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理国之道,莫若安民;劝课之规,宜从薄赋。”
(2).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国家。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大凡乱国多,理国寡。”  ——《漢語大詞典》
致 ( 緻 ) zhì《國語辭典》

致 [ zhì ]

  1. 给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晋书·卷四三·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2. 达到。《庄子·外物》:「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3. 传达、表示。《诗经·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赉孝孙。」《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仗节统事,州邵莫不奉牋致敬。」
  4. 招引、延揽。《易经·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汉书·卷三九·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5. 归还、退回。《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6. 尽心、尽力。《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7. 推极、穷究。《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 旨趣、意态。《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2. 事物的道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
升平(昇平)shēng píng
太平。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今宜改葬 蕃 武 ,选其家属诸被禁錮,一宜蠲除,则灾变可消,昇平可致也。” 唐 王昌龄 《放歌行》:“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平山冷燕》第一回:“话説先朝隆盛之时,天子有道,四海昇平,文武忠良,万民乐业。”
太平。《汉书·梅福传》:“使 孝武帝 听用其计,升平可致。”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 南朝 梁 沈约 《南郊恩诏》之二:“仰寻先烈,思致升平。” 宋 朱淑真 《元夜》诗之一:“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升平。” 杨朔 《生命泉》:“这许多野物杂居一起,熙熙攘攘,和和睦睦,活现出一派升平景象。”  ——《漢語大詞典》
万物(萬物)wàn wù
(1).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二十餘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唐 杜甫 《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 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艾青 《光的赞歌》三:“太阳啊,我们最大的光源,它从亿万万里以外的高空,向我们居住的地方输送热量,使我们这里滋长了万物,万物都对它表示景仰。”
(2).犹众人。《宋书·沈文秀传》:“﹝ 文秀 ﹞説 庆之 曰:‘主上狂暴如此,土崩将至,而一门受其宠任,万物皆谓与之同心。’”  ——《漢語大詞典》
呈祥 chéng xiáng
呈现祥瑞。《晋书·元帝纪》:“星斗呈祥, 金陵 表庆。” 宋 杨亿 《奉和御制契丹出境将议回銮五言六韵》:“灵旗风助顺,黄道日呈祥。”  ——《漢語大詞典》
助 zhù/chú《國語辭典》

助 [ zhù ]

  1. 辅佐、帮忙。如:「互助」、「援助」、「守望相助」。唐·白居易〈春寒〉诗:「助酌有枯鱼,佐餐兼旨蓄。」
  1. 殷商时代的赋税制度。《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贡,殷人七十而助。」
圣明(聖明)shèng míng
(1).英明圣哲,无所不知。封建时代称颂帝、后之词。《汉书·晁错传》:“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汉 荀悦 《汉纪·平帝纪》:“闻太后圣明, 安汉公 至仁,天下太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莫不叹服,以为圣明。”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难易可知。” 明 陈大声 《画眉序·元夜》套曲:“托赖着吾皇圣明,岁岁年年贺太平。”《平山冷燕》第一回:“臣夜观乾象,见祥云瑞靄,拱护紫微,喜曜吉星,照临黄道,主天子圣明,朝廷有道。”
(2).皇帝的代称。 晋 刘琨 《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唐 李翱 《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阁下去年考制策,其论释氏之害於人者,尚列为高等,冀感悟圣明。” 宋 林逋 《舒城僧舍呈赠李仲宣文学》诗:“莫为无辜惜才术,圣明求治正焦劳。” 明 刘基 《樵渔子对》:“方今圣明在上,旁搜俊贤。”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卷上:“先生理学经济,无日不在圣明眷注之中。”
(3).封建时代对所谓“治世”、“明时”的颂词。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诗:“欲济无舟檝,端居耻圣明。”《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休将 舜 日被 尧 年,人安泰,争似圣明天。”《花月痕》第四六回:“圣明之世,臣不敢谓然。”
(4).旧时用于颂词。谓明白事理。《红楼梦》第五一回:“谁似奶奶这样圣明!在上体贴太太,在下又疼顾下人。”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您圣明,自从一解放,您就说准得修沟,您猜对了!”
(5).旧时用于颂词。佛家对颖悟超凡,无所不知之称。《无量寿经》卷上:“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知慧圣明,不可思议。”
(6).称酒之清者。《西京杂记》卷四:“ 邹阳 为《酒赋》,其词曰:‘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圣明,浊者顽騃。’”参见“ 圣人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