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楚水 chǔ shuǐ
(1).水名。一名 乳水 。即今 陕西省 商县 西乳河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丹水》:“ 楚水 注之,水源出 上洛县 西南 楚山 。昔四皓隐於 楚山 ,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於 四皓庙 东,又东逕 高车岭 南,翼带众流,北转入 丹水 。”
(2).泛指古 楚 地的江河湖泽。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横弧於 楚 水之蛟,飞鏃於 吴亭 之虎。” 唐 刘长卿 《明月湾寻贺九不遇》诗:“ 楚 水日夜緑,傍 江 春草滋。” 宋 苏轼 《忆江南寄纯如》诗之一:“ 楚 水别来十载, 蜀 山望断千重。” 元 赵善庆 《寨儿令·泊潭州》曲:“暮靄西收, 楚 水东流,烟草替人愁。”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古 楚 地的江河湖泽。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横弧於 楚 水之蛟,飞鏃於 吴亭 之虎。” 唐 刘长卿 《明月湾寻贺九不遇》诗:“ 楚 水日夜緑,傍 江 春草滋。” 宋 苏轼 《忆江南寄纯如》诗之一:“ 楚 水别来十载, 蜀 山望断千重。” 元 赵善庆 《寨儿令·泊潭州》曲:“暮靄西收, 楚 水东流,烟草替人愁。” ——《漢語大詞典》
白波 bái bō
(1).白色波浪。《庄子·外物》:“白波若山,海水震荡。” 唐 杜甫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唐 郑谷 《江际》诗:“万顷白波迷宿鷺,一林黄叶送残蝉。”
(2).指罚爵中的酒波。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饮酒之卷白波,义当何起?按 东汉 既擒 白波 贼,戮之如卷席,故酒席倣之,以快人情气也。” 宋 宋祁 《三月四日玩园花小集》诗:“鏤管喜传吟处笔,白波催卷醉时杯。” 清 曹寅 《同人分曹剧饮拇战连北静夫不至更订饮期戏为韵语邀之》:“一鼓何难卷白波,三北竟悮占车右。” ——《漢語大詞典》
(2).指罚爵中的酒波。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饮酒之卷白波,义当何起?按 东汉 既擒 白波 贼,戮之如卷席,故酒席倣之,以快人情气也。” 宋 宋祁 《三月四日玩园花小集》诗:“鏤管喜传吟处笔,白波催卷醉时杯。” 清 曹寅 《同人分曹剧饮拇战连北静夫不至更订饮期戏为韵语邀之》:“一鼓何难卷白波,三北竟悮占车右。” ——《漢語大詞典》
风袅(风袅)
贵耳录东坡水龙吟笛辞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此笛之时也 ——《骈字类编》
袅 ( 裊 ) niǎo
袅 [ niǎo ]
- ◎ 柔弱,缭绕:“不声如动吹,无风自~枝”。~娜(nuó )。~~(a.形容烟气缭绕上腾的样子,如“炊烟~~”;b.形容细长柔美;c.形容随风摆动的样子,如“垂柳~~”;d.形容微风吹拂;e.形容声音绵延不绝,如“余音~~”)。
荆门(荆門)jīng mén
(1).柴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有人问 袁侍中 曰:‘ 殷仲堪 何如 韩康伯 ?’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復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 殷 不及 韩 。’故 殷 作《誄》云:‘荆门昼掩,闲庭晏然。’” 南朝 梁 陶弘景 《寻山志》:“荆门昼掩,蓬户夜开,室迷夏草,径惑春苔。”
(2).山名。在今 湖北省 宜都县 西北, 长江 南岸,隔 江 和 虎牙山 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 巴蜀 荆吴 之间要塞。《后汉书·公孙述传》:“又遣 田戎 及大司徒 任满 ……等拔 巫 及 夷陵 、 夷道 ,因据 荆门 。十一年,征南大将军 岑彭 攻之, 满 等大败, 述 将 王政 斩 满 首降于 彭 。”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若使水而可恃,则 洞庭 无 三苗 之墟, 子阳 无 荆门 之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江 水又东歷 荆门 虎牙 之间。 荆门 在南,上合下开,闇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石,此二山 楚 之西塞也。” 唐 李白 《渡荆门送别》诗:“渡远 荆门 外,来从 楚国 游。”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过 荆门 十二碚,皆高崖绝壁,崭巖突兀,则峡中之险可知矣…… 荆门 者,当以险固得名。”
(3).指 荆州 。 唐 王维 《寄荆州张丞相》诗:“所思竟何在?悵望深 荆门 。” 赵殿成 笺注:“ 唐 人多呼 荆州 为 荆门 。文人称谓如此,不仅指 荆门 一山矣。”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在今 湖北省 宜都县 西北, 长江 南岸,隔 江 和 虎牙山 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 巴蜀 荆吴 之间要塞。《后汉书·公孙述传》:“又遣 田戎 及大司徒 任满 ……等拔 巫 及 夷陵 、 夷道 ,因据 荆门 。十一年,征南大将军 岑彭 攻之, 满 等大败, 述 将 王政 斩 满 首降于 彭 。”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若使水而可恃,则 洞庭 无 三苗 之墟, 子阳 无 荆门 之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江 水又东歷 荆门 虎牙 之间。 荆门 在南,上合下开,闇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石,此二山 楚 之西塞也。” 唐 李白 《渡荆门送别》诗:“渡远 荆门 外,来从 楚国 游。”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过 荆门 十二碚,皆高崖绝壁,崭巖突兀,则峡中之险可知矣…… 荆门 者,当以险固得名。”
(3).指 荆州 。 唐 王维 《寄荆州张丞相》诗:“所思竟何在?悵望深 荆门 。” 赵殿成 笺注:“ 唐 人多呼 荆州 为 荆门 。文人称谓如此,不仅指 荆门 一山矣。” ——《漢語大詞典》
暮色 mù sè
傍晚昏暗的天色。 南朝 宋 鲍照 《幽兰》诗之一:“倾辉引暮色,孤景留恩颜。” 唐 杜甫 《宿凿石浦》诗:“迴塘澹暮色,日没众星嘒。”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当太阳更往下沉落时,平川和它中间的一道小溪被荫蔽在深沉的暮色中。” ——《漢語大詞典》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名-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动-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萧萧(蕭蕭)xiāo xiāo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晋 陶潜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 羌 笛声相和。” 宋 王安石 《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 杨子畏 ,居于 泗水 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