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芙蓉褥已展,豆蔻水休更。

吴融唐代〕《个人三十韵

袅袅复盈盈,何年坠玉京。见人还道姓,羞客不称名。
故事谙金谷,新居近石城。脸横秋水溢,眉拂远山晴。
粉薄涂云母,簪寒篸水晶。催来两桨送,怕起五丝萦。
髻学盘桓绾,床依宛转成。博山凝雾重,油壁隐车轻。
额点梅花样,心通棘刺情。搔头邀顾遇,约指到平生。
鱼网徐徐襞,螺卮浅浅倾。芙蓉褥已展,豆蔻水休更。
赵女怜胶腻,丁娘爱烛明。炷香龙荐脑,辟魇虎输精。
管咽参差韵,弦嘈倰僜声。花残春寂寂,月落漏丁丁。
柳絮联章敏,椒花属思清。剪罗成彩字,销蜡脱珠缨。
邂逅当投珮,艰难莫拊楹。熨来身热定,舐得面痕平。
匣镜金螭怒,帘旌绣兽狞。颈长堪鹤并,腰细任蜂争。
滴泪泉饶竭,论心石未贞。必双成凤去,岂独化蝉鸣。
书远肠空断,楼高胆易惊。数钱红带结,斗草蒨裙盛。
袂柳阑干小,侵波略彴横。夜愁遥寄雁,晓梦半和莺。
翼只思鹣比,根长羡藕并。可怜衣带缓,休赋重行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芙蓉豆蔻水休

芙蓉 fú róng
(1).荷花的别名。《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洪兴祖 补注:“《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 唐 王维 《临湖亭》诗:“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清 唐孙华 《晚秋狮子林小集》诗之一:“三径林香穿竹树,一池波影漾芙蓉。”
(2).木莲,即木芙蓉。落叶大灌木,叶大掌状浅裂,秋季开花,花大有柄,色有红白,晚上变深红。可插枝蕃植,供观赏,叶和花均可入药。 隋 江总 《南越木槿赋》:“千叶芙蓉詎相似,百枝灯花復羞燃。” 宋 宋祁 《木芙蓉》诗:“芙蓉本作树,花叶两相宜。慎勿迷莲子,分明立券辞。”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芙蓉》:“ 岭 南木芙蓉,有一日白花,次日稍红,又次日深红者,名曰‘三日醉芙蓉’。”
(3).《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 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室对芙蓉,家徒四壁。”
(4).宝剑名。 明 汤显祖 《南柯记·侠概》:“一生游侠在 江 淮 ,未老芙蓉説剑才。”参见“ 芙蓉剑 ”。  ——《漢語大詞典》
褥 rù《國語辭典》

褥 [ rù ]

  1. 坐臥時鋪在身體下面的墊子。如:「床褥」、「被褥」。唐·韓偓〈已涼〉詩:「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也稱為「褥子」。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展 zhǎn《國語辭典》

展 [ zhǎn ]

  1. 翻轉、轉動。《說文解字·尸部》:「展,轉也。」《西遊記·第一○○回》:「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
  2. 舒張、打開。如:「舒展」。《莊子·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目。」宋·蘇軾〈題淨因壁〉詩:「蕉心不展待時雨,葵葉為誰傾夕陽。」
  3. 延長。《漢書·卷九○·酷吏傳·王溫舒傳》:「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
  4. 擴張、擴大。《國語·晉語二》:「今嘉其夢,侈必展。」《水滸傳·第一一六回》:「此也是數中星宿,盡是陛下開疆展土之臣也。」
  5. 施行、實施。《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勤。」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四齣》:「到了觀中,且安置閣兒上,擇日展禮。」
  6. 省視、檢閱。《周禮·春官·肆師》:「大祭祀,展犧牲。」
  7. 陳列、鋪放。如:「展覽」。《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百官之屬,各展其物。」
  8. 記錄。《周禮·天官·內宰》:「正其服,禁其奇邪,展其功緒。」
  9. 濡染。同「沾 」。參見「展汙 」條。
  1. 姓。如明代有展迪。
豆蔻(荳蔻)dòu kòu
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丈许,秋季结实。种子可入药,产 岭 南。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以其形如怀孕之身。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唐 杜牧 《赠别》诗:“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蜀 欧阳炯 《南乡子》词:“藤杖枝头芦酒滴,铺葵蓆,豆蔻花间趖晚日。” 宋 陆游 《小园春思》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联姻》:“拥鸳衾梦绕 巫山 ,但豆蔻含胎可怜。” 田汉 《回春之曲》第一幕:“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
植物名。又称“草荳蔻”、“白荳蔻”。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有芳香气味。果实和种子可入药。  ——《漢語大詞典》
水休
姚称摄生月令立春水休春分水废  ——《骈字类编》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