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小邦只恐久难留,异日君王重赐第。

杨无咎宋代〕《玉楼春(许运干生辰)

朱帘碧瓦干云际。占尽潇滩形势地。傍墙人唤状元家,想见华堂融瑞气。
寿杯莫惜团栾醉。跳虎转龟寻旧喜。小邦只恐久难留,异日君王重赐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小邦异日君王重赐

小邦 xiǎo bāng
小国;小城邑。《书·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 宋 刘过 《上袁文昌知平江》诗:“欲上 姑苏 望 虎丘 ,小邦寧有此风流?” 明 杨慎 《续百一诗》之九:“小邦得干城,强敌亦何为。”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1.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 尽。如:「只管去做」。
  1.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1.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1.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1.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恐 kǒng《國語辭典》

恐 [ kǒng ]

  1. 害怕、畏惧。如:「惊恐」、「惶恐」、「争先恐后」、「有恃无恐」。《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 威胁、使害怕。如:「恐吓」。《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唐·贾岛〈暮过山村〉诗:「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1. 大概、或者。表疑虑不定的语气。如:「恐怕」、「恐未必如此」。唐·崔颢〈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1.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1.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1.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1.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异日(異日)yì rì
(1).往日;从前。《管子·山权数》:“五年国穀之重,什倍异日。”《汉书·高帝纪下》:“异日, 秦 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於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 颜师古 注:“异日,犹言往日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权智》:“异日惟是聚集游民,刮咸煑盐,颇干盐禁,时为寇盗。自为瀦濼,姦盐遂少。”
(2).犹来日;以后。《庄子·德充符》:“ 哀公 异日以告 閔子 。”《史记·张仪列传》:“ 軫 曰:‘吾为事来,公不见 軫 , 軫 将行,不得待异日。’”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因为上言:‘某可为将,某可为相,幸异日用之。’” 吴樾 《复妻书》:“请将此书留之异日,以证将来之进退,何如?”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书》:“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搅,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3).不在同一天;隔日。 宋 曾巩 《越州赵公救灾记》:“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漢語大詞典》
君王 jūn wáng
(1).古称天子或诸侯。《诗·小雅·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郑玄 笺:“室家,一家之内。 宣王 将生之子,或且为诸侯,或且为天子。”《楚辞·招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王逸 注:“言 怀王 是时亲自射兽,惊青兕牛而不能制也。”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清 谭献 《〈箧中词〉序》:“ 昇元 、 靖康 ,君王为之;将相大臣, 范仲淹 、 辛弃疾 为之。”
(2).诸王之尊称。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口号》:“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按,此指 临川王 刘义庆 。 南朝 梁 沈约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五:“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  ——《漢語大詞典》
重赐(重賜)zhòng cì
(1).丰厚的赏赐。《仪礼·觐礼》:“重赐无数,在车南。” 郑玄 注:“重,犹善也。所加赐善物,多少由恩也。”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今又擢居廉察,享千钟之厚禄,加千金之重赐,於臣何少哉!”
(2).用厚礼赐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乃使人重赐 文君 侍者通殷勤。”  ——《漢語大詞典》
第 dì《國語辭典》

第 [ dì ]

  1. 次序、等级。如:「次第」、「等第」。《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
  2. 用于整数数词之前。表事物的顺序或等级。如:「第一」、「第二」。
  3. 科第。科举榜上的次第。如:「登第」、「落第」、「及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4. 古时指王公大臣或富贵人家的住宅。如:「府第」、「宅第」、「书香门第」。唐·柳宗元〈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1. 评定。《汉书·卷六四下·王襃传》:「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2. 科举考试应试及格。唐·岑参〈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诗:「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1. 但、尽管。《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