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名-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番 fān/pān《國語辭典》
番 [ fān ]
名- 旧时对边境少数民族或外国的称呼。如:「土番」、「红毛番」。
- 旧称轮流接替的职务。《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旬日,得精兵一十三万,分系诸卫,更番上下,以实京师。」《新唐书·卷一二六·杜暹传》:「暹率当番卫士缮三宫城,浚池,督役不少懈。」
- 量词:➊ 计算次数的单位。相当于「回」、「次」。如:「三番两次」、「思考一番」、「白费一番苦心」。《南史·卷三二·张敷传》:「父邵使士南阳宗少文谈系象,往复数番。」宋·张炎〈高阳台·接叶巢莺〉词:「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➋ 计算倍数的单位。如:「连续几天的涨停板,使他持有的股票价值翻两番。」
- 外国的、外族的。如:「番邦」、「番船」、「番茄」、「番椒」、「番薯」。
番 [ pó ]
名- 姓。如西汉有番系,东汉有番辰。
番 [ pān ]
- 参见「番禺县 」条。
时事(時事)shí shì
(1).指合于时节而应做的事。多指农时农事而言。《周礼·地官·遂师》:“﹝遂师﹞巡其稼穡,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时事。” 郑玄 注:“四时耕耨,歛艾芟地之宜,晚早不同,而有天期地泽风雨之急。”《管子·权修》:“末产不禁,则民缓於时事而轻地利。”《荀子·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工师之事也。”《吕氏春秋·上农》:“时事不共,是谓大凶。”
(2).指诸侯、大夫对天子的四时贡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晋 士 起 将归时事於宰旅。” 杜预 注:“时事,四时贡职。”
(3).泛指贡品。 宋 苏轼 《谢大使土物启》:“归时事於宰旅,方劳远勤。”
(4).当时史实;当时情况。《史记·六国年表序》:“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 周元王 ,表六国时事,讫 二世 。”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序》:“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揔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隋书·律历志上》:“臣等详校前经,斟量时事,谓用铁尺,於理为便。”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 左丘明 纪 春秋 时事以失明, 司马迁 作《史记》刑诛。” 清 任泰 《质疑》:“夫作誥在诛 武庚 之后,不近言 武庚 ,必远引 紂 事,於时事为疏。”
(5).当时的政事;世事。《后汉书·窦武传》:“﹝ 竇武 ﹞常教授於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 关 西。”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以兹感叹辞旧游,更於时事无所求。” 元 萨都剌 《送王御史》诗:“宪臺自是清高甚,时事关心易白颠。” 清 周亮工 《高澄甫念太夫人踉跄别予去》诗:“惊看时事纷如此,忍道 江 南是定居。”
(6).局势;时局。《南史·韦载传》:“ 齐 军若分兵先据 三吴 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麻徵君 知几 在 南州 ,见时事扰攘,其催科督赋如毛,百姓不安。” 清 林则徐 《次韵答姚春木》:“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
(7).一时之事。形容时间短暂。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之五:“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
(8).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 沙汀 《意外》:“而且,正如他所表白过的一样,他也存心认真读书,不问时事。”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灾祸》:“往往国内的时事最需要向人民报告解释时,他却不得不去谈些最空泛最不相关的国内小问题。” ——《漢語大詞典》
(2).指诸侯、大夫对天子的四时贡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晋 士 起 将归时事於宰旅。” 杜预 注:“时事,四时贡职。”
(3).泛指贡品。 宋 苏轼 《谢大使土物启》:“归时事於宰旅,方劳远勤。”
(4).当时史实;当时情况。《史记·六国年表序》:“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 周元王 ,表六国时事,讫 二世 。” 汉 荀悦 《汉纪·高帝纪序》:“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揔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隋书·律历志上》:“臣等详校前经,斟量时事,谓用铁尺,於理为便。”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 左丘明 纪 春秋 时事以失明, 司马迁 作《史记》刑诛。” 清 任泰 《质疑》:“夫作誥在诛 武庚 之后,不近言 武庚 ,必远引 紂 事,於时事为疏。”
(5).当时的政事;世事。《后汉书·窦武传》:“﹝ 竇武 ﹞常教授於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 关 西。”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以兹感叹辞旧游,更於时事无所求。” 元 萨都剌 《送王御史》诗:“宪臺自是清高甚,时事关心易白颠。” 清 周亮工 《高澄甫念太夫人踉跄别予去》诗:“惊看时事纷如此,忍道 江 南是定居。”
(6).局势;时局。《南史·韦载传》:“ 齐 军若分兵先据 三吴 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麻徵君 知几 在 南州 ,见时事扰攘,其催科督赋如毛,百姓不安。” 清 林则徐 《次韵答姚春木》:“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
(7).一时之事。形容时间短暂。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之五:“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
(8).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 沙汀 《意外》:“而且,正如他所表白过的一样,他也存心认真读书,不问时事。”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灾祸》:“往往国内的时事最需要向人民报告解释时,他却不得不去谈些最空泛最不相关的国内小问题。” ——《漢語大詞典》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 看待:一概而~。
-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 按照:~件。~资排辈。
- 姓。
- 古同“伦”,条理。
-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 古同“抡”,挑选。
座 zuò《國語辭典》
座 [ zuò ]
名- 位子、席位。如:「让座」、「入座」、「高朋满座」。
- 器物的托架。如:「瓶座」、「钟座」、「香炉座」。也称为「座子」。
- 星座。如:「狮子座」、「猎户座」。
- 量词。计算有底座或大型物体的单位。如:「一座山」、「两座钟」、「三座楼房」。
中共 zhōng gòng
中国共产党的简称。 周恩来 《在延安各界举行“双十二”纪念会上的讲演》:“中共及人民是主张实行民主,以便能动员人民的一切力量坚持抗战的。” ——《漢語大詞典》
惜 xī《國語辭典》
惜 [ xí ]
动- 爱怜、珍视、舍不得。如:「惜福」、「吝惜」、「爱惜」、「死不足惜」、「怜香惜玉」。唐·白居易〈日长〉诗:「爱水多櫂舟,惜花不扫地。」
- 悲痛、哀伤。如:「痛惜」。《文选·陆机·叹逝赋》:「望汤谷以企予,惜此景之屡戢。」《聊斋志异·卷八·张贡士》:「犹述其曲文,惜不能全忆。」
斜阳(斜陽)xié yáng
傍晚西斜的太阳。 唐 赵嘏 《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緑含风树满川。” 元 彭芳远 《满江红》词:“牛背斜阳添别恨,鸞胶秋月续琴心。”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竹外斜阳半灭明,捲帘欹枕看新晴。”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