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杨恽两汉〕《报孙会宗书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下流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下流 xià liú
(1).河流的下游。 唐 张九龄 《高斋闲望言怀》诗:“取路无高足,随波适下流。” 清 黄景仁 《夜登小孤山和壁间韵》:“谁标铁柱成终古,却笑 金焦 属下流。” 郁达夫 《逃走》:“大江到岸,曲折向东,因而江心开畅,比 扬子江 的下流还要辽阔。”
(2).指子孙,后辈。《三国志·魏志·乐陵王茂传》:“今封 茂 为 聊城王 ,以慰太皇太后下流之念。”《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太子宜勤学问,亲师友。今入侍宫闈,动踰旬朔,师保天下,接对甚希,伏愿少抑下流之爱,弘远大之规,则海内幸甚!”
(3).犹末流。指一种流派的余绪。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然其下流,莫甚於 万歷 之季。”
(4).比喻众恶所归的地位。《论语·子张》:“ 紂 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邢昺 疏:“谓为恶行而处人下,若地形卑下,则众流所归,人之为恶处下,众恶所归。”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二状》:“臣虽甚愚,诚不忍以身居下流,蒙受众恶,为世污泽。”
(5).微贱。《管子·立政》:“金玉货材之説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説胜,则姦民在上位。” 汉 蔡邕 《太尉杨赐碑》:“惟我下流二三小臣,秽损清风,愧于前人。” 唐 韦应物 《趋府候晓呈两县僚友》诗:“可怜同官者,应悟下流难。”
(6).指地位微贱的人。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只要官人不惜廉耻,权做下流,将小人头至下脚至上浑身衣服,并这个查梨篮儿,都借与官人,打扮成卖查梨条的,纔入的那 承天寺 去。”《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你既非下流,实是甚么样人?可将真姓名告我。”
(7).下品;劣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某太史掌教 金陵 ,戒其门人曰:‘诗须学 韩 、 苏 大家,一读 温 、 李 ,便终身入下流矣。’”
(8).卑鄙,龌龊。《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你长成人了,怎么学出这般一个下流气质。” 清 黄遵宪 《赤穗四十七义士歌》:“环门观礼千人稠,彼名高家实下流。”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许多闲着无事的人,有时候甚至故意挑弄他说下流话。”
(9).向下流逝。《楚辞·九怀·尊嘉》:“榜舫兮下流,东注兮礚礚。”
(10).喻君上的恩泽下布。《淮南子·主术训》:“是故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亦不能死无德之君。君德不下流於民,而欲用之,如鞭蹏马矣。” 唐 白居易 《判得丁为郡岁凶奏请赈给百姓制未下散之本使科其专命丁云恐人困》:“然以事虽请,恩未下流,稍违主守之文,遽见职司之举,使以未有君命,何其速歟。”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众毁(衆毁)zhòng huǐ
众多的诽谤。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漢語大詞典》
所归(所歸)suǒ guī
(1).归依;归宿。《老子》:“儽儽兮若无所归。”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2).归向;归属。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汉 班彪 《王命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
(3).称赞。 晋 羊祜 《让开府表》:“功未为众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  ——《漢語大詞典》
不寒而栗(不寒而慄)bù hán ér lì
不冷而发抖。形容极为恐惧。《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餘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汉书·杨恽传》:“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颜师古 注:“栗,竦缩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九:“他的手曾帮助 朱延年 干这些罪恶的勾当。他一想到这些,全身不寒而栗。”
不寒而慄:同“ 不寒而栗 ”。 汉 桓宽 《盐铁论·周秦》:“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慄。”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坐簿书舛错,为中执法所劾,事下三府,以受賕论,其刑甚渥。于今列郡,不寒而慄。” 巴金 《第二次解放》:“想到那些阴暗的日子,我真是不寒而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