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韩愈唐代〕《与于襄阳书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四门博士韩愈奉书尚书阁下

七月 qī yuè
《诗·豳风》中的一首。反映 西周 农奴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的苦况。全诗八章八十八句,为《国风》中第一长篇。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无衣无褐,必盈《七月》之叹。” 宋 梅尧臣 《依韵吴冲卿秋虫》:“今者《秋虫》篇,不异《七月》章。”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诗序》:“盖,《诗》有咏古而意在伤时者,《七月》《信南山》《采菽》之类是也。”  ——《漢語大詞典》
三日 sān rì
(1).三天。《易·蛊》:“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2).一个月的第三天。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二月三日, 丕 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復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晋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诗:“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旂。”  ——《漢語大詞典》
将仕郎(將仕郎)jiāng shì láng
(1).官名。《通典·职宫十六》:“将仕郎, 隋 置,散官,大 唐 因之。” 唐 代自开府至将仕郎,为文散官,共二十九阶。见《新唐书·百官志一》。 唐 宋 从九品下为将仕郎, 金 升为正九品, 元 升为正八品, 明 为正九品初授之阶。 唐 韩愈 《与于襄阳书》:“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 韩愈 ,谨奉书尚书阁下。”
(2).官名。《通典·职宫十六》:“将仕郎, 隋 置,散官,大 唐 因之。” 唐 代自开府至将仕郎,为文散官,共二十九阶。见《新唐书·百官志一》。 唐 宋 从九品下为将仕郎, 金 升为正九品, 元 升为正八品, 明 为正九品初授之阶。 唐 韩愈 《与于襄阳书》:“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 韩愈 ,谨奉书尚书阁下。”  ——《漢語大詞典》
守国(守國)shǒu guó
(1).守卫都城。引申为保卫国家。《周礼·考工记·庐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管子·山权数》:“ 桓公 问於 管子 曰:‘权棅之数,吾已得之矣,守国之固奈何?’”
(2).掌管国政;治理国家。《管子·牧民》:“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汉 刘向 《列女传·楚老莱妻》:“王復曰:‘守国之孤愿变先生之志。’ 老莱子 曰:‘诺。’”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朕为祖宗守国,必不敢以其地与人。”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盖 金 之 宣 哀 二宗,犹知守国,非 天祚 荒淫之比。”  ——《漢語大詞典》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四门博士 sì mén bó shì
学官名。 北魏 太和 二十年因 刘芳 表请立四门博士。 隋 代隶于国子监, 唐 始合于太学。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元 以后不设。 唐 韩愈 《科斗书后记》:“后来京师,为四门博士。”参阅《唐六典》卷二十一、《新唐书·百官志三》。  ——《漢語大詞典》
韩愈 hán yù
(768—824) 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在文学上反对骈偶文风,提倡散体。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在思想上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调强尧舜至孔孟的一脉相传的道统  ——《整理自网络》
谨 ( 謹 ) jǐn
谨 [ jǐn ]
  1. 慎重,小心:~慎。~严。~防。勤~。~小慎微。
  2. 郑重,恭敬:~启。~祝。
奉书(奉書)fèng shū
(1).手持君主的文书。《周礼·夏官·虎贲氏》:“若道路不通,有徵事,则奉书以使于四方。”
(2).犹言致书,给人写信。如:谨奉书以闻。  ——《漢語大詞典》
尚书(尚書)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漢語大詞典》
阁下(閣下)gé xià
(1).指在藏书阁中。《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 马融 伏於阁下,从 昭 受读。”
(2).指在官署之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王东亭 到 桓公 吏,既伏阁下, 桓 令人窃取其白事, 东亭 即於阁下更作,无復向一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刘尹 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无。”
(3).古代多用于对尊显的人的敬称。后泛用作对人的敬称。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 唐 欧阳詹 《送张尚书书》:“前乡贡进士 欧阳詹 於 洛阳 旅舍再拜授僕人书,献尚书阁下:某同众君子伏在尚书下风久矣。”《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秀卿 开言道:‘小生是 李英 ,特到此访 张胜 兄弟,不知阁下是他何人?’”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六章:“日前承阁下盛情设宴,请我前去,适逢我因事不在,未能相会,深感遗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