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故 gù《國語辭典》
故 [ gù ]
名- 原因、根由。如:「托故」、「无缘无故」、「不知何故」。《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意外的事情、事件。如:「变故」、「事故」、「家庭多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伯问家故,尽对。」晋·杜预·注:「故,事也。」
- 好友、旧识。如:「沾亲带故」、「一见如故」。《隋书·卷七○·李密传》:「乃散家产,赒赡亲故。」
- 过去的事物。如:「温故知新」。《文选·班昭·东征赋》:「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 死亡。如:「病故」、「身故」、「已故」、「父母早故」。
- 原来的、以前的。如:「故乡」、「故国」、「故交」。《楚辞·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 死去的。如:「故总统」。
- 本来、从前。《左传·昭公十三年》:「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尹,蔓成然故事蔡公。」《荀子·性恶》:「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 有意、存心。如:「明知故犯」、「故弄玄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物,应对玄言。」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也故违了皇宣命,都是些吃仓廒的鼠耗,咂脓血的苍蝇。」
- 仍旧、依然。《史记·卷四·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因此、所以。《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高材 gāo cái
见“ 高才 ”。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戚戚 qī qī
(1).相亲貌。《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毛 传:“戚戚,内相亲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退省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南史·谢弘微传》:“ 混 诗所言:‘昔为 乌衣 游,戚戚皆亲姓。’”
(2).忧惧貌;忧伤貌。《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长戚戚,多忧惧。”《汉书·韦玄成传》:“今我度兹,戚戚其惧。”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 宋 李清照 《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 鲁迅 《三闲集·通信》:“虽然明知道这是浅薄的人道主义,不时髦已经有两三年了,但因为小资产阶级根性未除,于心总是戚戚。”
(3).心动貌。《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赵岐 注:“戚戚然,心有动也。”《老残游记》第二回:“ 梦湘 先生论得透闢极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4).低语声。 吴组缃 《山洪》六:“别人的戚戚低语,反而静下来了。”
急促貌。《汉书·李寻传》:“治国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则不达。” 唐 孟郊 《弦歌行》:“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褌行戚戚。” ——《漢語大詞典》
(2).忧惧貌;忧伤貌。《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长戚戚,多忧惧。”《汉书·韦玄成传》:“今我度兹,戚戚其惧。”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 宋 李清照 《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 鲁迅 《三闲集·通信》:“虽然明知道这是浅薄的人道主义,不时髦已经有两三年了,但因为小资产阶级根性未除,于心总是戚戚。”
(3).心动貌。《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赵岐 注:“戚戚然,心有动也。”《老残游记》第二回:“ 梦湘 先生论得透闢极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4).低语声。 吴组缃 《山洪》六:“别人的戚戚低语,反而静下来了。”
急促貌。《汉书·李寻传》:“治国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则不达。” 唐 孟郊 《弦歌行》:“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褌行戚戚。”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穷 ( 窮 ) qióng
穷 [ qióng ]
- 缺乏财物:贫~。~苦。~则思变。
- 处境恶劣:~困。~蹙。~窘。~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而后工(旧时指文人处境穷困,诗就写得好)。
- 达到极点:~目。~形尽相。~兵黩武。
- 完了:~尽。山~水尽。日暮途~。
- 推究到极点:~物之理。~追(➊极力追寻;➋尽力紧追)。~究。
盛位 shèng wèi
犹高位。 汉 桓宽 《盐铁论·遵道》:“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今将军当盛位,帝富春秋,宜纳宗室,又多与大臣共事。” 宋 范仲淹 《圣人大宝曰位赋》:“圣人以正兹盛位,御彼兆民。”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赫赫 hè hè
(1).显赫盛大貌;显著貌。《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 尹 ,民具尔瞻。”《国语·楚语上》:“赫赫 楚国 ,而君临之。” 韦昭 注:“赫赫,显盛也。”《汉书·陈汤传》:“﹝ 汤 ﹞以言事为罪,无赫赫之恶。”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 汉 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2).形容炎热炽盛。《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成玄英 疏:“赫赫,阳气热也。” 唐 丘为 《省试夏日可畏》诗:“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 清 徐夔 《苦热》诗:“朅来炎官执柄令,赫赫火繖高嵯峩。”
(3).光明炫耀貌。 汉 扬雄 《法言·五百》:“赫赫乎日之光,羣目之用也。”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 宋 梅尧臣 《日蚀》诗:“赫赫初出 咸池 中,浴光洗迹生天东。”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 昆仑山 上的红光。”
(4).形容声音洪大。《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音赫赫,就似撞八荒之鼓,音闻天地。”
(5).象声词。笑声。《全唐诗》卷八八○载《占年》:“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 ——《漢語大詞典》
(2).形容炎热炽盛。《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成玄英 疏:“赫赫,阳气热也。” 唐 丘为 《省试夏日可畏》诗:“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 清 徐夔 《苦热》诗:“朅来炎官执柄令,赫赫火繖高嵯峩。”
(3).光明炫耀貌。 汉 扬雄 《法言·五百》:“赫赫乎日之光,羣目之用也。”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 宋 梅尧臣 《日蚀》诗:“赫赫初出 咸池 中,浴光洗迹生天东。”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 昆仑山 上的红光。”
(4).形容声音洪大。《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音赫赫,就似撞八荒之鼓,音闻天地。”
(5).象声词。笑声。《全唐诗》卷八八○载《占年》:“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名-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 姓。如晋代有光逸。
-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