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风霜摧枝干,不复庇本根。

李华唐代〕《杂诗六首

黄钟叩元音,律吕更循环。邪气悖正声,郑卫生其间。
典乐忽涓微,波浪与天浑。嘈嘈鸱枭动,好鸟徒绵蛮。
王吉归乡里,甘心长闭关。
玄黄与丹青,五气之正色。圣人端其源,上下皆有则。
齐侯好紫衣,魏帝妇人饰。女奴厌金翠,倾海未满臆。
何忍严子陵,羊裘死荆棘。
甘酸不私人,元和运五行。生人受其用,味正心亦平。
爪牙相践伤,日与性命争。圣人不能绝,钻燧与炮烹。
嗜欲乘此炽,百金资一倾。正销神耗衰,邪胜体充盈。
颜子有馀乐,瓢中寒水清。
阴魄沦宇宙,太阳假其明。臣道不敢专,由此见亏盈。
未闻东菑稼,一气嘉谷成。上天降寒暑,地利乃可生。
葛藟附柔木,繁阴蔽曾原。风霜摧枝干,不复庇本根。
女萝依松柏,然后得长存。
孔光尊董贤,胡广惭李固。儒风冠天下,而乃败王度。
绛侯与博陆,忠朴受遗顾。求名不考实,文弊反成蠹。
结交得书生,书生钝且直。争权复争利,终不得其力。
我逢纵横者,是我牙与翼。相旋如疾风,并命趋紫极。
奔车得停轨,风火何相逼。仁义岂有常,肝胆反为贼。
勿嫌书生直,钝直深可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风霜枝干本根

风霜(風霜)fēng shuāng
(1).风和霜。《后汉书·卢植传论》:“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 陈毅 《冬夜杂咏·秋菊》:“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2).比喻艰难辛苦。《北齐书·文襄帝纪》:“犯危履难,岂避风霜。”《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随行两个家人,一个叫做 王恩 ,一个叫做 王惠 。多是经歷风霜、惯走江湖的人。” 杨朔 《香山红叶》:“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
(3).比喻峻厉严肃的内容。《西京杂记》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鸿烈》二十一篇……自云:‘字中皆挟风霜。’”《南齐书·崔祖思传》:“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4).比喻高洁坚贞的节操。《晋书·列女传赞》:“操洁风霜,誉流邦国。”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故 季路 学於 仲尼 ,厉风霜之节。”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姐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 顾文康 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操。”
(5).比喻变迁的岁月。 汉 枚乘 《忘忧馆柳赋》:“弱丝清管,与风霜而共雕。” 唐 沈佺期 《游少林寺》诗:“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宋 林逋 《洞霄宫》诗:“风霜 唐 碣久,草木 汉 祠空。”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故人相向,还忆别几度风霜。”《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追悼冯志刚同志》:“国土沦丧,人命草菅苦备尝;八载风霜, 黑水 波涛如泪浆。”
(6).指御史之职。 唐 杜甫 《入衡州》诗:“扶颠待柱石,独坐飞风霜。”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风霜,御史之任。”《文献通考·职官五三》:“御史臺, 龙朔 二年改为宪臺,门北闢,主阴杀也,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明 沈鲸 《双珠记·与珠觅珠》:“枫陛新瞻天仗,兰臺入手风霜。”   ——《漢語大詞典》
摧 cuī《國語辭典》

摧 [ cuī ]

  1. 折断。如:「摧折」、「摧枯拉朽」。《说文解字·手部》:「摧,折也。」《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2. 毁坏、崩塌。如:「摧毁」、「无坚不摧」。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元·关汉卿《拜月亭·楔子》:「虽是这战伐,负著个天摧地塌。」
  3. 挫折、压抑。《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
  4. 伤害。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二:「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心。」唐·李白〈长相思〉诗:「长相思,摧心肝。」
枝干(枝幹)zhī gàn
(1).树枝和树干。 唐 白居易 《庐山桂》诗:“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 杨朔 《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那檞树依旧无恙地挺立在山顶上,枝干显得有点苍老,生机却是旺盛得很。”
(2).喻大宗与旁支。《新唐书·吴兢传》:“皇家枝干,夷芟略尽。”参见“ 枝干相持 ”。
(3).谓枝附于干。喻关系密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诗序则同义,传説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
(4).支干。天干地支。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律历·十干》:“甲乙谓之干,子丑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参见“ 枝 ”。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庇 bì《國語辭典》

庇 [ bì ]

  1. 遮蔽、掩蓋。如:「庇蔭」、「包庇」。《說文解字·广部》:「庇,蔭也。」唐·韓愈〈感春〉詩三首之一:「藤陰已可庇,落蕊還漫漫。」
  2. 保護。如:「庇護」、「庇佑」。《文選·陸倕·石闕銘》:「克明俊德,大庇生民。」《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應瑒詩》:「晚節值眾賢,會同庇天宇。」
本根 běn gēn
(1).草木的根干。《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宋 李纲 《论用兵》:“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譬犹拔大木之本根,非众其力则不可。” 清 邵曾训 《蚕妇吟》:“种桑亦爱枝叶多,空抱本根奈尔何。”
(2).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宋 司马光 《赠邵兴宗》诗:“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 明 李东阳 《祁阳县学重修记》:“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
(3).根基,基础。《晋书·刘颂传》:“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遗绪,得中贤之佐,而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而为重臣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久食其赐,信乃弥坚,渐而奉为圭臬,视若一切存在之本根。”
(4).指基地。 宋 陆游 《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 关中 作本根。”《宣和遗事》后集:“神京者, 太祖 、 太宗 一统之本根。”
(5).本原,初始。《北齐书·杜弼传》:“窃惟《道》《德》二经,阐明幽极,旨冥动寂……实众流之江海,乃羣艺之本根。”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閔伤。” 宋 陈亮 《普明寺长生谷记》:“及至后世,於民之中又有为释老之徒者,坏形恶服,不耕不蚕,以自枯槁于山林,而求识其所谓心性之本根者。”
(6).指最初的。 汉 王充 《论衡·正说》:“説《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7).根由,根源。《汉书·张耳陈馀传》:“具道本根所以,王不知状。”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治乱之故事。” 章炳麟 《四惑论》:“法律本浮栖之物,无可索其本根,类如是矣。”
(8).喻指帝室。《汉书·诸侯王表序》:“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宗藩·二邵王建白》:“天下将谓主上薄于本根,非亲亲盛节。”
(9).喻指家乡,故土。 明 刘基 《题解于伯机杜工部诗后》诗:“我今亦飘泊,不得归本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