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蠡亡范金陋勾践,斯颂刻石憎嬴秦

陆游宋代〕《病後往来湖山间戏书

周公居东三食新,夷吾在鲁丘厄陈;圣贤忧患尚如此,况我本是羁穷人。
今秋危病辄不死,余业自笑坚顽身。
结茅所幸得佳处,石帆天镜无纤尘。
扪萝峭壁上采药,腰斧长歌行负薪。
寻僧独泛若耶月,携友共采湘湖蓴。
蠡亡范金陋勾践,斯颂刻石憎嬴秦,不如一酹禹祠去,恶衣菲食真吾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范金勾践刻石嬴秦

蠡 lǐ《國語辭典》

蠡 [ lǐ ]

  1. 虫子蛀食木头。《说文解字·○部》:「蠡,虫啮木中也。」清·段玉裁·注:「此非虫名,乃谓蠹之食木曰蠡也。」
  1. 器物用久剥落、腐蚀的样子。明·张自烈《正字通·虫部》:「凡器物用久剥落若虫蚀者谓之蠡。」

蠡 [ lí ]

  1. 用瓠瓜做成的水瓢。《广韵·平声·戈韵》:「蠡,瓠瓢也。」《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语曰:『以筦闚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
亡 wáng/wú《國語辭典》

亡 [ wáng ]

  1. 逃跑。如:「流亡」、「逃亡」。《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2. 失去。如:「亡羊补牢」。《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3. 死去。如:「死亡」、「伤亡」。
  4. 消灭。如:「灭亡」、「败亡」。《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5. 外出不在。《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聊斋志异·卷一○·真生》:「明日,往投刺,适值其亡,凡三谒,皆不遇。」
  6. 忘记。汉·王充《论衡·语增》:「为长夜之饮,亡其甲子。」唐·戴叔伦〈南野〉诗:「身勚竟亡疲,团团欣在目。」通「忘」。
  1. 死去的。如:「亡父」、「亡兄」、「未亡人」。《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末所愤愤者,亡亲坟垄未成。」

亡 [ wú ]

  1. 没有。《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唐·韩愈〈进学解〉:「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同「无 」。
范金 fàn jīn
以模子浇铸金子。 清 袁枚 《新齐谐·金银洞》:“星士某,至土地祠内,徘徊数日,攫神像去。土人追及,询知像乃笵金所为。” 清 冯桂芬 《〈两京印录〉序》:“ 厉太鸿 有言曰:‘岂惟篆学之古拙足取哉。’亦曰:‘善恶之名,笵金附之不朽,为荣为辱,劝戒是寓。’亮哉是言也。”  ——《漢語大詞典》
陋 lòu《國語辭典》

陋 [ lòu ]

  1. 容貌丑。如:「丑陋」。《玉篇·阜部》:「陋,丑猥也。」《旧唐书·卷一三五·卢杞传》:「杞貌陋而色如蓝。」
  2. 狭隘、狭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唐·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粗劣、不好的。如:「陋规」、「陋习」、「陋俗」。
  4. 学识浅薄。如:「孤陋寡闻」。《荀子·劝学》:「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5. 卑贱、微贱。《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传·樊逊传》:「门族寒陋,访第必不成,乞补员外司马督。」
  6. 吝啬。《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
  1. 轻视。《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文选·张衡〈东京赋〉:「苟有胸而无心,不能节之以礼,宜其陋今而荣古矣。」
勾践 gōu jiàn
(?—前 465 年) 春秋时越王。后为吴王夫差所败,困于会稽,屈辱于吴。乃用文种、范蠡为相,卧薪尝胆,立志复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卒兴兵灭掉了吴国,继而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山东滕县南),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  ——《整理自网络》
斯 sī《國語辭典》

斯 [ sī ]

  1. 劈裂、析分。《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2. 距离。《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1. 此、这个、这里。用于文言文。如:「生于斯,长于斯。」、「斯人」、「以至于斯」。
  1. 则、就。用于文言文。《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经》:「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
  1. 之、的。《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1. 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2.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呵」、「啊」。《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3. 是。用于倒装句。《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1. 尽、都。《书经·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1.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斯从。
颂 ( 頌 ) sòng
颂 [ sòng ]
  1. 赞扬:~扬。歌~。~词。赞~。~古非今。
  2. 以颂扬为内容的文章或诗歌:祖国~。青春~。
  3. 祝愿:祝~。敬~大安。
  4. 中国周代祭祀时用的舞曲,配曲的歌词有些收在《诗经》里面,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类。
刻石 kè shí
(1).在石上雕刻。《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东行郡县,上 邹嶧山 。立石,与 鲁 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 德。”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妇》诗:“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清 龚自珍 《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 李季 《菊花石》二:“ 林家湾 前柳成荫,柳下住着刻石人。”
(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南史·范云传》:“ 云 以山上有 秦始皇 刻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坡谷前身》:“世传 山谷道人 前身为女子,所説不一。近见 陈安国 省干 云: 山谷 自有刻石,记此事於 涪陵江 石间。”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达夫 游记说内洞石壁上‘ 唐 宋 人的题名石刻很多,我所见到的,以 庆历 四年的刻石为最古’。”  ——《漢語大詞典》
憎 zēng《國語辭典》

憎 [ zēng ]

  1. 厌恶。如:「爱憎分明」、「面目可憎」。《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唐·李中〈落花〉诗:「酷恨西园雨,生憎南陌风。」
嬴秦 yíng qín
指 秦国 或 秦 王朝。 秦 为 嬴 姓,故称 嬴秦 。 宋 刘炎 《迩言》:“ 战国 君愚臣智,及其终也,臣亦自愚。 嬴秦 君尊臣卑,及其终也,君亦自卑。” 明 沈采 《千金记·遇仙》:“方当炎 汉 兴隆日,正是 嬴秦 失鹿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