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老人不是神通妙,世事元来要饱经。

陆游宋代〕《草亭独坐

扫地垂帘坐草亭,东风吹颊醉初醒。
睡蛇死後魔无力,疾竖降来药有灵。
在手残梅香淡泊,傍檐幽鸟语丁宁。
老人不是神通妙,世事元来要饱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老人不是神通世事元来

老人 lǎo rén
(1).老年人。《左传·宣公十五年》:“及 辅氏 之役, 颗 见老人结草以亢 杜回 。”《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治 郑 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唐 冯著 《燕衔泥》诗:“双燕碌碌飞入屋,屋中老人喜燕归。” 臧克家 《老哥哥》:“在我这没法合紧双眼的当儿,一个意态龙钟的老人的影像便朦胧在我眼前了。”
(2).指上了年纪的父母。 晋 车永 《与陆士龙书》:“老人及姊,自闻此问,三四日中,了不能復食。” 宋 张孝祥 《鹧鸪天·平国弟生日》词:“楚楚吾家千里驹,老人心事正关渠。” 老舍 《婆婆话》:“可是再说硬话实在使老人难堪;只好告诉母亲:不久即有好消息。”
(3).称尊长。 唐 戴叔伦 《族兄各年八十馀见招游洞》诗:“鹤髮婆娑乡里亲,相邀共看往年春。拟将儿女归来住,且是 茅山 见老人。” 清 国泰 《〈助字辨略〉序》:“《助字辨略》者, 确山 刘老人 所著也。”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
(4).年老长辈自称。 唐 杜甫 《佐还山后寄》诗之二:“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宋 苏轼 《与元老侄孙书》:“相见无期,惟当勉力进道,起门户为亲荣。老人僵仆海外,亦不恨也。”
(5).见“ 老人星 ”。  ——《漢語大詞典》
不是 bú shì
(1).错误;过失。《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适间婆婆説你许多不是。”《红楼梦》第三十回:“你倒来替人派我的不是!” 茅盾 《多角关系》九:“到底是谁的不是,一见面就吵嘴?”
(2).表否定判断。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是汝书,即注是,以字押;不是,即注非,亦以字押。” 宋 苏轼 《寄子由》诗:“吏曹不是尊贤事,谁把前言语化工?”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十章:“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这儿呆着有危险。”  ——《漢語大詞典》
神通 shén tōng
(1).谓通过神灵而感应沟通。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昔 伊尹 之为媵臣,至贱也; 吕尚 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於 汤武 、 周文 ,诚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2).指预见,先见之明。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又上疏陈请备塞垣,未几而 匈奴 背诞,公有神通之鉴也,不亦明乎!”
(3).佛教语。梵文的意译。亦译作“神通力”、“神力”。谓佛、菩萨、阿罗汉等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如来无过功德品》:“何者如来神通智行?答言:大王!沙门 瞿曇 神通行有六种: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尽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朅盘陀国》:“时 朅盘陀国 有大罗汉,遥观见之,愍其危戹,欲运神通拯斯沦溺。” 宋 苏轼 《六观堂赞》:“我观众生,神通自在。” 清 龚自珍 《最录禅波罗蜜门》:“有《摩訶止观》百轨则在,至此书归墟,在乎神通,观息亦得通,观身亦得通。”
(4).泛指神奇高超的本领。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左慈 ,字 元放 , 庐江 人也,少有神通。” 宋 朱敦儒 《减字木兰花》词:“超凡入妙,游戏神通随意到。” 清 袁枚 《新齐谐·白石精》:“现在缠汝者是 西山 白石之精,神通絶大。” 赵朴初 《西江月·参观密云水库工程》词:“翻天覆地看吾儔,信有神通在手!”  ——《漢語大詞典》
妙 miào《國語辭典》

妙 [ miào ]

  1. 美好。如:「美妙」、「絕妙好辭」。《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宋·蘇軾〈紅梅〉詩三首之二:「也知造物含深意,故與施朱發妙姿。」
  2. 神奇、奇巧。如:「巧妙」、「奇妙」、「奧妙」、「玄妙」、「微妙」。
  3. 有趣的。如:「這個點子真妙!」
  4. 幼小。漢·王符《潛夫論·思賢》:「皇后兄弟,主婿外孫,年雖童妙,未脫桎梏」唐·錢起〈送傅管記赴蜀軍〉詩:「賜璧腰金應可料,才略縱橫年且妙。」
  1. 精微深奧的事理。《老子·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唐·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故老氏觀妙,顏氏知幾。」
  2. 姓。如明代有妙齡。
世事 shì shì
(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郑玄 注:“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 孙诒让 正义:“事谓道艺曲艺之等,四民皆有之。”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有一曰世事。” 孙诒让 正义引 蒋载康 云:“世事,累世专业相传,凡巫、医、卜筮诸艺事。”
(3).时事;世上的事。《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 帝嚳 ,下道 齐桓 ,中述 汤 武 ,以刺世事。” 宋 陆游 《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叶紫 《星》第三章一:“他们在那坟堆上抽烟,谈世事,他们向着太阳扪老虱婆。”
(4).世务;尘俗之事。《文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李善 注:“世务纷浊,以喻尘埃。”《晋书·阮籍传》:“ 籍 本有济世志,属 魏 晋 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 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清 刘大櫆 《樵髯传》:“其言 武夷 九曲 ,幽絶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 虽不涉学,善於世事, 王弘 、 谢晦 、 江夷 之徒,皆相知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 杨温 道:‘復员外, 温 在家,世事不会,只会使棒。’”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不晓人事》:“ 李长源 虽高才,然不通世事,傲岸多怒,交游多畏之。” 徐迟 《祁连山下》四:“那些国民党分子把他请来,是别有用心的。我们的画家再不懂世事,也立刻识破了他们的企图。”
(6).大势。《北齐书·王纮传》:“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復兴兵极武,出顿 江 、 淮 ,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知世事已去,意欲遂幸 永嘉 ,羣臣皆不愿从。”
(7).局面。 孙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崔骨碌 听了,摇头晃脑的说:‘八路军的世事越闹越旺,比早先我在的工夫可厉害多啦!’”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 陕北 红军闹革命,起初只有两支破枪三颗子弹,还有一颗塌火的,如今多大世事了!”  ——《漢語大詞典》
元来(元來)yuán lái
(1).当初;本来。 唐 张鷟 《游仙窟》:“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 唐 孙棨 《赠妓人王福娘》诗:“谩图 西子 为粧样, 西子 元来未得如。”
(2).来源,出处。 清 方苞 《书老子传后》:“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
(3).表示发现原先不知的情况。 唐 方干 《题赠李校书》诗:“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 元 耶律楚材 《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絃边与指边。”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元来只隔着 弱水 三千, 溟渤 风烟,在那 麟凤洲 偏, 蓬閬山 巔。”
(4).谓追溯原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元来 甄监生 二妾四婢,惟有 春花 是他新近宠爱的。”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饱 ( 飽 ) bǎo
饱 [ bǎo ]
  1. 吃足了,与“饿”相对:~餐。~暖。
  2. 足、充分:~满。~和。~学(学识丰富)。~含。~览。~受。一~眼福。
经 ( 經 ) jīng
经 [ jīng ]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
  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
  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
  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
  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
  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
  10. 缢死,上吊:自~。
  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
  12. 古同“京”,数目。
  13.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