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双松树子碧团栾,红锦缠头白锦冠。

杨万里宋代〕《东园墙隅双松可爱,栽酴醾、金沙以绕其上

双松树子碧团栾,红锦缠头白锦冠。
尽放花枝过墙去,不妨分与路人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双松树子团栾红锦缠头白锦

双松(双松)
唐 常建 第三峰 西山第三顶,茅宇依双松。
唐 白居易 新昌闲居招杨郎中兄弟 但有双松当砌下,更无一事到心中。
唐 皮日休 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过褒庸材靡有称是然襄阳曩事历历在目夫耆旧传所未载者汉阳王则宗社元勋孟浩然则文章大匠予次而赞之因而寄荅亦诗人无言不詶之义也次韵 两鹤思竞闲,双松格争瘦。
宋 苏轼 别东武流杯 百年父老知谁在,惟有双松识使君。  ——《骈字类编》
树子(樹子)shù zǐ
(1).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公羊传·僖公三年》:“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何休 注:“无易本正当立之子。”《穀梁传·僖公九年》:“毋易树子。” 范宁 注:“树子,嫡子。”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子》:“诸侯之嫡子,天子命为之嗣者,曰树子。”
(2).即树。《晋书·孙绰传》:“﹝ 绰 ﹞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 宋 杨万里 《题韩亭韩木》诗之二:“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 韩 。”  ——《漢語大詞典》
碧 bì《國語辭典》

碧 [ bì ]

  1. 青绿色的美石。《说文解字·玉部》:「碧,石之青美者。」《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唐·成玄英·疏:「碧,玉也。」
  1. 青绿色的。如:「碧草」、「碧波荡漾」。唐·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唐·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团栾(團欒)tuán luán
(1).犹檀栾。竹秀美貌。亦用作竹的代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永嘉绿嶂山》诗:“澹瀲结寒姿,团欒润霜质。”
(2).圆貌。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积翠扈游花匼匝,披香寓值月团欒。”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欒月?”
(3).指圆月。 宋 林逋 《又咏小梅》诗:“摘索又开三两朵,团欒空绕百千迴。荒邻独映山初尽,晚景相禁雪欲来。”
(4).借指月光。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回文五》词:“月也异当时,团欒照鬢丝。”
(5).团聚。 唐 孟郊 《惜苦》诗:“可惜大雅旨,意此小团欒。” 元 张养浩 《普天乐》曲:“山妻稚子,团欒笑语,其乐无涯。” 明 王韦 《玉漏迟》词:“缅想此日家园,正儿女团欒。”
(6).环绕貌。 宋 范成大 《次韵平江韩子师见寄》:“有情碧嶂团欒绕,无数朱楼縹緲临。”
(7).团子。 宋 范成大 《上元纪吴中节物》诗:“捻粉团欒意,熬稃腷膊声。”自注:“﹝团欒﹞,糰子。”  ——《漢語大詞典》
红锦(红锦)
唐 裴说 句 一通红锦重,三事紫罗轻。
唐 施肩吾 叹花词 前日满林红锦遍,今日绕林看不见。
唐 杜牧 扬州三首 其二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沈堆。
唐 曹唐 病马五首呈郑校书章三吴十五先辈 其五 长襜敢辞红锦重,旧缰宁畏紫丝蟠。
唐 韩琮 题商山店 红锦机头抛皓腕,绿云鬟下送横波。  ——《骈字类编》
缠头(纏頭)chán tóu
(1).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称“缠头”。 唐 杜甫 《即事》诗:“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唐书》:“旧俗,赏歌舞人,以锦綵置之头上,谓之‘缠头’。”
(2).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宋 陆游 《梅花绝句》:“ 濯锦江 边忆旧游,缠头百万醉青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当日取出十两银子送与 王赛儿 ,做昨日缠头之费。” 郁达夫 《日本竹枝词》之九:“公子缠头随手掷,买花原为卖花人。”
(3).我国 回 族和 维吾尔 族,有一部分人习以白布缠头, 清 代官书或文籍中常称为 缠头 、 缠头回 或 缠回 。《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城内及附近 回 民约万餘户,男戴印花小帽,女穿红衣,土人呼为 缠头 。”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第四篇九:“ 新疆 大部的人口是 东土耳其 人,大致即 中国 历史上所谓 突厥 。他们喜以布包头,故 汉 人呼之曰 缠头 ,又因他们多半奉回教,故又叫做 缠回 。” 董必武 《我国抗战二年来的民众运动》:“西北的 缠回 ,西南的 苗 夷,都认识 日 寇的凶残狡猾,都激起同仇敌忾的热忱。”
(4).缠扰不休的人。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二折:“我这个度人的好是缠头。”  ——《漢語大詞典》
白锦(白锦)
唐 郑繇 失白鹰 白锦文章乱,丹霄羽翮齐。
《韵府拾遗 寝韵》:郑繇失白鹰诗白锦文章乱丹霄羽翮齐  ——《骈字类编》
冠 guān/guàn《國語辭典》

冠 [ guān ]

  1. 帽子。如:「皇冠」、「凤冠」、「桂冠」、「怒发冲冠」。《左传·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
  2. 位于顶端像帽子的东西。如:「鸡冠」、「花冠」。南朝陈·徐陵〈斗鸡〉诗:「花冠已冲力,芥爪复惊媒。」

冠 [ guàn ]

  1. 戴帽子。《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
  2. 男子已成年。唐·刘禹锡〈子刘子自传〉:「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朱重长成一十七岁,生得一表人才,须然已冠,尚未娶妻。」
  3. 覆盖。《文选·江淹·杂体诗·谢仆射》:「时菊耀岩阿,云霞冠秋岭。」
  4. 超越、领先。如:「独冠群芳」。《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太史公曰》:「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5. 加上。如:「冠夫姓」、「冠罪名」。
  1. 一种古代的仪式。为年满二十岁的男子戴上帽子的成年礼。后亦称成年男子为「冠」。《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1. 第一的、最优秀的。如:「冠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