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小麦青青,大麦已晒得焦枯;谁在田地里收割呢,是媳妇和婆婆。
桓帝: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东汉第十位皇帝。妇:媳妇。姑:古代称丈夫的母亲为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
公公在哪里呢,战场上去攻打胡人了。
丈人:一作“丈夫”。犹言长老,这里以媳妇的口气而言,指她的公公。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lóng)胡。
官吏买马,准备车具,请让我们为各位出征的人低声地叫苦。
吏、君:均指官吏。鼓咙胡:形容话梗在喉咙里的样子。咙胡:即喉咙。鼓,凸出,鼓起。
参考资料:
1、曹保平.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古诗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615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麦青青,大麦已晒得焦枯;谁在田地里收割呢,是媳妇和婆婆。
公公在哪里呢,战场上去攻打胡人了。
官吏买马,准备车具,请让我们为各位出征的人低声地叫苦。
注释
桓帝: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东汉第十位皇帝。
妇:媳妇。姑:古代称丈夫的母亲为姑。
丈人:一作“丈夫”。犹言长老,这里以媳妇的口气而言,指她的公公。
吏、君:均指官吏。
鼓咙胡:形容话梗在喉咙里的样子。
咙胡:即喉咙。鼓,凸出,鼓起。
参考资料:
1、曹保平.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古诗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615页
创作背景
据《后汉书》卷103《五行志》载:桓帝之初,天下有此童谣。桓帝元嘉年间,凉州诸羌反叛,南入蜀、汉,东略三辅,延及并州、冀州,大肆烧杀。桓帝命众将平定诸羌,但汉军常常为诸羌所败,于是朝廷大肆征发士卒,麦子等农作物的收割只有靠妇女来完成,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农村男丁被征调一空、生产遭受破坏的情景。
参考资料:
1、王青李敦庆.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7页
赏析
这首民谣收录于《乐府诗集》,属“杂曲歌辞”。“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乐府民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首民谣通过描述桓帝时农作物由妇女收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人民的爱憎。歌谣语句朴素,通俗明白。
起句“小麦青青大麦枯”,“青”与“枯”点出了时间,即农作物生长和收货的季节,也就是农忙时节。绿油油的小麦还在生长,大麦却已经成熟了。可是谁来收割成熟的庄稼呢?是老妇和村姑。收割本来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应该由青壮男丁来承担。所以,开头两句,尽管没有用一个字去描写连绵战争的惨烈和破坏,但是从作者巧妙地选用田间劳动这一典型的场景,感受出战争的破坏程度,人民的生活有痛苦不堪。
第三句“丈夫何在西击胡”点明主旨。青壮男丁干什么去了,被驱遣西征同羌人作战去了。这里的“西击胡”是指东汉王朝对羌族进行的三次武装镇压。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汉阳人杜琦等联合羌人起兵反抗东汉,这场斗争坚持了十二年之久,东汉王朝因平息反抗,耗资二百四十多亿钱。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凉州、并州和关中的羌人又发动反抗斗争,持续十年之久,所耗军费八十余亿钱。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各地羌人又相继对东汉发动反抗斗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羌人多次反抗斗争,这样就极大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由于徭役的繁重,广大农村青壮男丁征发已尽,出现民谣中所描写的“谁当获者妇与姑"的悲惨景象。
民谣的前三句,以典型的场面,通俗明白的语言,揭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通过战争中人民群众和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吏买马,君具车”。“吏’’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称吏。战国以后一般指低级的官。《古诗笺》中解释:“‘吏买马、君具车’者,言调发重及有秩者也。”这一句,不仅反映了因战争耗费巨大,连官僚贵族都不能幸免,同时也说明,在战争中,官僚贵族只要出点钱,就可以不必去打仗,而广大人民群众却要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
“请为诸君鼓咙胡”。“鼓咙胡”,百姓感到不公平,却不敢把话说出来。但人民群众的不满之情却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4-1625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