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汴(biàn)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汴河连接江淮水好处是很多的,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
汴河:在今河南省开封附近。生人:生民,老百姓。为害:受害。相和:相等。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zhī)膏(gāo)是此河。
整个东南的四十三州土地,就是靠这条河把那里的民脂民膏搜刮尽了。
东南:唐时指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脂膏: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参考资料:
1、李丽琼.《唐诗三百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08:第145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汴河连接江淮水好处是很多的,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
整个东南的四十三州土地,就是靠这条河把那里的民脂民膏搜刮尽了。
注释
汴(biàn)河:在今河南省开封附近。
生人:生民,老百姓。
为害:受害。
相和:相等。
东南:唐时指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
脂(zhī)膏(gāo):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参考资料:
1、李丽琼.《唐诗三百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08:第145页
创作背景
唐代开元年间,汴河重新得到疏导,成为当时洛阳与各地水上交通的要道。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他们不仅拥兵对抗中央,而且税赋不入朝,朝廷财政来源都仰给予江南诸州,残酷压榨百姓取得的财富,均由汴输送出来。此诗即有感于此而作。
参考资料:
1、管士光.《唐诗三百首新编》:百家出版社,2007.1:第252页
赏析
诗人用故设悬疑的手法反映了中晚唐之际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朝中央政府对东南四十三州百姓疯狂盘剥的这一事实。
“汴水通淮利最多”,通济渠的开凿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生人为害亦相和”,这里是指运河的开通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的,中晚唐以后,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祸害变得越发明显。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运河成了运输必不可少的渠道,可怜四十三州的百姓一年的劳动果实全都通过这条运河被输往唐王朝的府库,从此陷进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此诗虽咏汴河,但揭露的却是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诗文由汴河直进船展开议论,既肯定了汴水开通的好处,也鲜明地指出了随之而来的祸害。诗人十分同情劳动人民,斥责了统治阶级利用运河搜刮民脂民膏的无耻行径。
参考资料:
1、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第378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沙暖泉长拂,霜笼水更温。不疏还自决,虽挠未尝浑。
地启岩为洞,天开石作盆。常留今日色,不减故年痕。
阴焰潜生海,阳光暗烛坤。定应邻火宅,非独过焦原。
龙讶经冬润,莺疑满谷暄。善烹寒食茗,能变早春园。
及物功何大,随流道益尊。洁斋齐物主,疗病夺医门。
外秘千峰秀,旁通百潦奔。禅家休问疾,骚客罢招魂。
卧理黔川守,分忧汉主恩。惨伤因有暇,徒御诫无喧。
痒闷头风切,爬搔臂力烦。披榛通白道,束马置朱幡。
谢屐缘危磴,戎装逗远村。慢游登竹径,高步入山根。
崖巘差行灶,蓬茅过小轩。御寒增帐幕,甃影尽玙璠.
不与华池语,宁将浴室论。洗心过顷刻,浸发迨朝暾。
汗洽聊箕踞,支羸暂虎蹲。濯缨闲更入,漱齿渴仍吞。
气燠胜重絸,风和敌一尊。适来还蹭蹬,复出又攀援。
形秽忻除垢,神嚣喜破昏。明夷徵立象,既济感文言。
已阂眠沙麂,仍妨卧石猿。香驱蒸雾起,烟霿湿云屯。
破险更祠宇,凭高易庙垣。旧基绝仄足,新构忽行鹓.
胜地非无栋,征途遽改辕。贪程归路远,折政讼庭繁。
兴往留年月,诗成遗子孙。已镌东壁石,名姓寄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