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李旦简介

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 —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初封殷王,领冀州大都督。他一生两度登基,二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被封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庙号唐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旦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第四子,初名李轮(李旭轮),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亲唐高宗的宠爱。

  李轮成年后,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对文字训诂方面的学问很有研究。他担任右卫大将军、洛州牧,历封豫王、冀王、相王。

  永淳二年(683年),李轮改名为李旦,被再次封为豫王。

傀儡皇帝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并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义改年号为文明,册封正妃刘氏为皇后、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而后,李旦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他不但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当时,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发对武则天。宰相裴炎趁机请武则天还政于李旦,结果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名斩首。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镇压扬州叛乱,徐敬业兵败被杀。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李旦知道这是母后在试探于他,便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母后继续临朝。武则天遂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垂拱四年(688年),武承嗣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的白石献给武则天,声称是在洛水中发现的。武则天大喜,将白石命名为“宝图”(后改称“天授圣图”),又加尊号为圣母神皇。李旦作为皇帝,不但无法阻止,还要随武则天亲临洛水,参加“拜洛受图”大典。当时,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发对武则天,结果都兵败身死。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或被逼自杀,或斩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

艰难皇嗣
  天授元年(690年),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请武则天称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纷纷劝进。李旦迫于形势,也上表请母后称帝,并求赐武姓。是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太子李成器则降称皇孙。自此,李旦成为了武氏诸王以及酷吏的攻击目标,开始了艰难的皇嗣生涯。

  天授二年(691年),魏王武承嗣的亲信张嘉福唆使洛阳百姓王庆之,纠集数百民众,诣阙上表,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为由,请武则天废黜李旦的皇嗣身份,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反对变易皇嗣,被武承嗣诬以谋反,下狱被杀。凤阁侍郎李昭德不但杖毙王庆之,还借机劝谏武则天,保住了李旦的皇嗣之位。但后来,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祭祀典礼,竟不顾“皇太子为亚献”的礼制,避开了皇嗣李旦,改由武承嗣为亚献,并命梁王武三思为终献

  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的宠婢韦团儿因引诱李旦被拒,怀恨报复,诬告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将刘妃、窦妃秘密处死,埋在宫中。李旦对于两个妃子的失踪,丝毫不敢提及,在武则天面前也表现得泰然自若,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韦团儿还想加害李旦,结果遭到告发而被处死。不久,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私下谒见李旦被杀。武则天又剥夺了李旦接见公卿百官的权力。

  后来,李旦又被诬告谋反,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来俊臣对东宫属官刑讯逼供,让他们“招出”李旦谋反的实情。乐工安金藏当众剖腹,以表明皇嗣没有谋反。武则天深受感动,不再怀疑李旦,命来俊臣停止审理。李旦因此而幸免于难。

安国相王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王方庆等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她命人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是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

  圣历二年(699年),李旦被复封为相王,兼领太子右卫率,后又遥领安北大都护。当时,武则天为了调解李氏与武氏的矛盾,召集两族子弟,在明堂盟誓,要两族和睦共处。李旦作为李氏代表,与李显、太平公主一同参与了盟誓。

  长安元年(701年),突厥默啜可汗率军南侵。李旦被任命为天兵道元帅,统率诸军抵御突厥。他并未领军出征,只是名义上的唐军主帅。不久,突厥退兵,李旦又担任左、右羽林卫大将军。

  长安二年(702年),突厥进犯并州。李旦被任命为并州牧,并充任安北道行军元帅。后来,李旦又改任雍州牧。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禅位于李显,是为唐中宗。当时,李旦统率南衙禁军,捕获韦承庆、崔神庆等张氏党羽,因功被拜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不久,李旦辞去太尉及知政事之职。唐中宗又欲立李旦为皇太弟,但却被其拒绝。

政变登基
  主词条:韦后之乱、唐隆政变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驾崩(传说是被韦皇后毒杀)。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她派亲信控制南北衙禁军以及尚书省诸司,大肆网罗党羽,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当时,李旦作为皇帝的叔父,被拜为太尉,与太平公主成为韦后夺位的主要障碍。韦党决意将二人置于死地。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则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与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韦氏一党,因惧祸将韦氏阴谋密报给李隆基。

  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在葛福顺、李仙凫等禁军将领的协助下,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抢先发动兵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旦携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百姓。当时,李隆基被拜为宰相,进封平王,并统率万骑禁军,控制了皇城内外。李重茂迫于形势,请求让位于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极力推辞,后听从李隆基、李成器等人的劝说,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

  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在太极殿登基,第二次即位为帝。他登上承天门,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景云,复封李重茂为温王。当时,李隆基建有大功,而李成器则是嫡长子,都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李旦为此犹豫不决。李成器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刘幽求等政变功臣也大都支持李隆基。李旦遂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内禅退位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政治势力日益增长,成为太平公主干预朝政的主要障碍。太平公主为了长保权势,便想更易太子,于是在朝野散布流言,声称李隆基并非皇帝嫡长子,没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但因李旦公开宣谕平息流言,未能得逞。她还在李隆基左右安插耳目,监视他的日常行为,并与窦怀贞等大臣结为朋党,密谋加害李隆基。后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她甚至将宰相邀截在宣政殿光范门内,暗示他们应当劝皇帝改立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

  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听从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的建议,命李隆基监国,并将可能威胁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同时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但太平公主却到李旦面前哭诉,不但留在了京中,还将姚崇、宋璟贬出了朝廷。后来,李旦又欲传位给太子,虽在群臣的谏阻下未能如愿,但却将政务全部交给李隆基处理,自己仅掌握军务、死刑的处决权,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因彗星出现,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他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旧自称为朕。而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当时,太平公主依仗李旦的信任,在朝中仍拥有强大的势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门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于她。她公然提出要废掉皇帝,因宰相陆象先反对而未遂。后来,李旦有意遣皇帝李隆基出京巡边,但最终却因故延期,将日期改为明年八月。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为夺回皇帝应有的权力,抢先发动先天政变,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随后赐死太平公主。李旦初闻变乱,与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门避乱。他得知李隆基已扑灭太平公主的势力,遂下诏宣布窦怀贞等人的罪状,而后正式归政于皇帝,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至此,李隆基终于掌握了全部朝政。

晚年病逝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终年五十五岁。是年十月,李旦被葬于桥陵(在今渭南丰山),庙号睿宗,追谥大圣贞皇帝(《新唐书》作大圣真皇帝)。

  天宝八载(749年),李旦被改谥为玄真大圣皇帝。

  天宝十三载(754年),李旦又增谥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参考资料:

1、《旧唐书·睿宗本纪》

历史评价

  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

  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暂代国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庙的,还没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称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够得上这个“睿”字!

  唐睿宗两次让位的性质、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夺位,第二次是禅让。第一次是名为皇帝,实则囚犯,被立为皇帝却在别殿连朝臣谒见都没有,正殿都去不了,当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

  让位给母亲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杀自己被诬告时从容镇静,要是有丝毫异常情绪就完了。当时,武则天已经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顺,没有因为妻子被杀而疏远、记恨自己,就把诬告他的婢女杀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儿女,抚养兄长的遗孤,不断历练,终成大器。

  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时,武则天为了缓解内部压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坚辞太子后,自己联系、笼络了很多能人,密切观察时局,在母亲病重权臣乱政时,领导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固辞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气节。

  第二次禅让时就已经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见朝臣,三品以上官员任免自己说了算,书称朕让皇帝称予,是真正最高统治者。

  后因皇帝欲政变的消息被截获,欲废皇帝,但自己又犹豫万分,终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围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惨遭软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隐退。

  观其一生,李旦不仅自己文才武略出众,培养出的两个儿子也优秀,长子也是以谦让著名,三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仅此就足以让李旦成为唐朝的功臣。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家庭成员

祖父母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父母
  父亲:唐高宗李治

  母亲:武周女皇武则天

兄弟姐妹
  兄:燕王李忠、原悼王李孝、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孝敬皇帝李弘(同母)、章怀太子李贤(同母)、唐中宗李显(同母)

  姐: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安定思公主(同母)

  妹:镇国太平公主(同母)

后妃

皇后
  刘皇后,结发之妻,正室;生嫡长子李宪(后追谥让皇帝)、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李华婉,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肃明顺圣皇后

  窦德妃,侧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昭成顺圣皇后

妃嫔
  豆卢贵妃

  崔贵妃,生鄎国公主

  王德妃,惠宣太子李业母

  王贤妃,名芳媚,王德妃之妹,李业养母

庶妃
  崔孺人,生惠文太子李范

  唐孺人(672年—692年12月15日),唐俭孙女,考古发现唐孺人与崔孺人墓

  崔孺人。因崔孺人墓志铭缺失,不知崔孺人与李范母是否同一人

  姬侍

  柳宫人,前宰相柳奭孙女,生惠庄太子李㧑

子女


  1.让皇帝李宪,原名李成器,母刘皇后

  2.惠庄太子李撝

  3.唐玄宗李隆基,母窦德妃

  4.惠文太子李范

  5.惠宣太子李业

  6.隋王李隆悌


  唐睿宗共有11个女儿:

  寿昌公主(母刘皇后,下嫁崔真)

  安兴昭怀公主(早薨)

  荆山公主(下嫁薛伯阳)

  淮阳公主(下嫁王承庆)

  代国公主李华(字华婉,母刘皇后,下嫁郑万钧)

  凉国公主(字华庄,先封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阳)

  薛国公主(又作蔡国公主,先封为清阳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鄎国公主(母崔贵妃,先封为荆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郑孝义)

  金仙公主(母窦德妃,先封为西城县主)

  玉真公主(字持盈,母窦德妃,始封崇昌县主)

  霍国公主(下嫁裴虚己)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墓地桥陵

  桥陵,又名桥冢。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荆山之鼎既成,空瞻桥冢;帝所之游不返,孰问钧天?” 桥陵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陕西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是峰恋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因建於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摇篮象设,活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署,祠官朝见星”。诗中对渭南桥陵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园地面建成筑虽忆荡然不存,然现遗迹,物别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墙壁的社托,气势颇为宏伟。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桥陵地下宫殿之奥秘公之于众的时候指日可待。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为政举措

政治

●中央

  李旦两次称帝,但第一次完全是母亲的傀儡,只有第二次登基期间才算真正掌权。他即位初期,以姚崇、宋璟为宰相,并在其辅佐下,革除弊政,整修纲纪,拨乱反正,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史称“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1. 昭雪冤案:李旦即位以后,对中宗年间的一些冤案进行了平反和昭雪。他追谥庶人李重俊为节愍太子,并追复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李千里、李多祚、王同皎、苏安恒等人的官爵。

  2. 裁减冗官:中宗年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专擅朝政,公开卖官鬻爵,不经中书门下,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称为斜封官。到中宗后期,靠花钱上来的官员多达数千人。李旦即位以后,下诏将斜封官全部罢免,同时罢免了各公主府官。

  3. 恢复三铨制度:唐初规定,官员的选用、考绩都由尚书省主管,文官经由吏部,武官经由兵部,尚书与侍郎合称三铨。中宗年间,因韦后专权,三铨制度遭到破坏。李旦即位后,下诏恢复了三铨制,并让姚崇和宋璟分别兼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负责文武官员的考选工作。

  4. 整顿北衙禁军:北衙禁军的核心力量称为万骑,因在唐隆政变中建有大功,在长安多有不法之举。李旦即位后,将万骑将士全部放到京外为官,并停止从户奴中招募万骑兵员。他又增置飞骑,隶属于左右羽林军,以取代万骑的核心地位。后来,李旦又将左右万骑与左右羽林军整编为北门四军。

  5. 削除诸王兵权:李旦为保障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免去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岐王李隆业、薛王李隆范的左右卫大将军、左右羽林大将军军职,并明确规定诸王、驸马不得统领禁军。

  6. 清算韦氏乱党:李旦即位后,对中宗年间祸乱朝纲的韦氏乱党进行追究清算。他追废韦皇后、安乐公主为庶人,将党附韦氏的宰相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崔湜全部罢免,贬为刺史。越州长史宋之问、饶州刺史冉祖雍皆流放岭南。

  7. 消除武氏影响:中宗年间,武则天虽然退位,但武氏一族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李旦即位后,取消武则天的“则天大圣皇后”称号,复称“天后”,并废除武氏崇恩庙及昊陵(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之墓)、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他还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的官爵,铲平其坟墓,剖棺戮尸,极力打击武氏的残存势力,消除武氏一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而与此同时,李旦还非常信任妹妹太平公主,常与她一同商议朝廷大政,甚至到了“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的地步。每有宰相奏事,李旦都要先问:“可曾与太平商量过吗?”然后才问:“可曾与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过吗?”当得知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意见后,他才做出决定。当时,太平公主可谓是权倾朝野,权势甚至超过了李旦。

  李旦即位后的第二年,便失去了刚即位时的进取精神。他任用窦怀贞、崔湜等为宰相,并将已经罢免的斜封官全部恢复,使得朝政出现腐败和混乱的现象,史称“复如景龙之世”。后来,李旦不听大臣劝谏,征发数万民工,耗费一百万缗,大肆拆毁民居,为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修建道观。他还在太平公主的请求下,恢复了昊陵、顺陵的陵号,并设置陵官。

●地方
  景云二年(711年)五月,李旦以山南道、陇右道所辖区域阔远为由,将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他又将陇右道黄河以西的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七州划出,设置河西道,并设置节度使、支度使、营田使等职。贺拔延嗣成为首任河西节度使,节度使从此成为朝廷正式官职。

  是年六月,李旦又拟将全国(不包括洛州及近畿州)分为二十四个都督府管区,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吏,但因都督权柄过大,遭到群臣反对,未能实行。他又废除负责地方监察事务的右御史台,设置十道按察使,负责监督地方政治,使得按察使一职成为常设官员。

军事
主词条:冷陉之战

  景云元年十二月(711年1月),奚族南侵,劫掠渔阳(治今天津蓟县)、雍奴(治今天津武清东北)等地,而后经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退回漠北。幽州都督薛讷率军追击,但却未能追上。不久,李旦将薛讷调任为并州长史,以左羽林将军孙佺接任幽州大都督。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孙佺不听部将劝谏,出动两万步兵、八千骑兵,与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兵分三路,袭击奚族,结果在冷陉地区(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被奚族酋长李大酺所率八千骑兵击败。他谎称是奉旨前来招抚,并诬称是李楷洛不受节度而擅自出战,同时将紫袍、金带、鱼袋以及军中锦帛万余段赠予李大酺,以示和好。李大酺让孙佺还师。孙佺仓惶撤退,部伍大乱。李大酺乘势追击,俘获孙佺、周以悌,送往突厥斩首。唐军全军覆没。

文教
●尊孔崇儒
  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命太子李隆基到太学行释奠礼。

  太极元年(712年),李旦命官府拨付三十户人家,负责孔宣父祠庙(即曲阜孔庙)的清洁洒扫工作。不久,李旦再次命李隆基释奠于国学,并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他还规定每年春秋两次释奠,以四科弟子(即孔门十哲,指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言语科宰予、端木赐;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学科言偃、卜商)、曾参配祀孔子,列于二十二贤(贞观年间配祀孔庙的左丘明、何休等二十二位先儒)之上。

外交
●与突厥的关系

  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后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和,并请求和亲。李旦封宋王李成器之女为金山公主,许嫁默啜,并命鸿胪卿和逢尧出使突厥。默啜遂改穿唐人冠带,南拜称臣,派其子杨我支及国相入朝迎亲。但最终因李隆基即位,亲事废除。

  景云二年十二月(712年1月),李旦册拜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让他招抚西突厥治下十姓部落。

●与吐蕃的关系
  景云元年(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通过贿赂鄯州都督杨矩,向朝廷索取河西九曲之地(在今青海东南部)。李旦采纳了杨矩的建议,将河西九曲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赠予吐蕃。

●与南蛮的关系
  姚州蛮是南蛮的一支,主要聚居于剑南道西南的姚州(治今云南姚安),曾依附于吐蕃,后又归附唐朝。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旦听从代监察御史李知古的建议,在姚州修筑城池,设置州县官署,重征租税。李知古征发剑南道府兵前往筑城,还打算趁机铲除蛮族各部豪杰,掠其子女为奴婢,结果引起蛮民怨怒。蛮酋傍名引导吐蕃攻入姚州,杀死李知古,以其尸身祭天。从此姚州一带通往内地的道路断绝,连续多年都未能打通。

参考资料:

1、《旧唐书·睿宗本纪》

轶事典故

屡受猜忌
  李旦于武氏当政期间,一直是李唐的政治旗帜,因此在中宗年间备受中宗及韦氏一党的猜忌。

  景龙政变时,太子李重俊事败被杀。安乐公主与宰相宗楚客趁机陷害李旦与太平公主,诬称二人与李重俊同谋。御史中丞萧至忠负责调查,哭谏道:“陛下富有四海,却容不下一弟一妹,而让人罗织罪名加以残害吗?相王昔为皇嗣,在则天皇后面前数日不食,请求将天下让于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怀疑于他。”唐中宗只得作罢。

  唐中宗死后,上官婉儿负责起草遗诏,曾想让韦皇后听政,并由李旦辅政。但宗楚客却对韦温道:“相王辅政,于理而言并不适宜,何况他和皇后又是叔嫂关系。自古礼制讲究叔嫂不通问,到时临朝之时,他和皇后又该如何为礼呢。”二人率诸宰相上表,请韦皇后临朝摄政。苏瑰虽表示反对,但李旦最终还是被罢去了辅政之权。

抱子而哭
  唐隆政变前,李隆基并未把兵变计划告诉李旦。他对刘幽求、葛福顺等人道:“此番举事是为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成福祉自当归于相王。但若万一事败,我们以身殉国便是,何必连累相王。现在将计划告知相王,他若赞成,就是让他也参预这种危险的行动,若不赞成,必会坏了大事。”政变成功后,李隆基请李旦入宫稳定局势,并叩头请罪。李旦抱着李隆基,哭道:“社稷宗庙不坠于地,全都是你的功劳啊。”

天子问道
  李旦崇信道教,曾召见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请教阴阳术数。司马承祯道:“所谓‘道’,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李旦又问:“对于个人修行来说,无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司马承祯答道:“治理国家与个人修行是一个道理,只要顺应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屏除私心杂念,国家便可趋于大治。”李旦大为赞赏,将司马承祯比喻为教育黄帝的广成子。

绳奸之论
  侍御史杨孚执法严明,纠劾官吏,不避权贵,因而受到权贵的诋毁。但李旦却道:“在老鹰搏击狡免时,必须赶紧帮助它,否则它就会反被狡免咬伤。御史绳奸(指纠劾奸恶)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君主不对他多方保护,他必会被奸恶之徒所咬伤。”

传德避灾
  太平公主为了除掉太子李隆基,在彗星之事上借题发挥,指使术士向李旦进言:“彗星出现标志着除旧布新,而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星、心前星均有变化,这一切都预示着皇太子将要成为天子。”她本意是指太子将会篡位,想借此挑拨李旦与李隆基的父子关系,引起李旦的猜忌之心。但李旦却认为这是天意让他禅位太子,决定“传德避灾”。

  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见弄巧成拙,又极力劝谏,认为李旦不可禅位。李旦却道:“中宗年间,奸佞擅权,上天多次示警。我当时就曾请中宗择立贤子,以避灾祸,结果惹得中宗不悦。我为此忧惧数日,寝食难安。难道说,我能劝说中宗禅位,而临到自己该禅位的时候,却反而做不到吗?”

  李隆基听闻消息,连忙入宫,叩头力辞。李旦道:“社稷能够安定,我能够登基,都是你的功劳。如今帝座星有灾异出现,我传位给你,是希望能转祸为福,你又何必有所疑虑。”李隆基仍极力推辞。李旦又道:“你若是一个孝子,就当接受禅位。难道非要等我死了,方肯在柩前即位吗?”李隆基只得答应,流涕而出。

参考资料:

1、《旧唐书·睿宗本纪》

查看李旦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