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综合 / 诗词 / 诗题 / 诗句 / 作者 / 古籍

卷三·行针指要歌

针灸大成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卷四·内经补泻

针灸大成

  帝曰:“余闻刺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歧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凡用针者,随而济之,迎而夺之,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迎之,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

卷四·南丰李氏补泻

针灸大成

  《图注难经》云:『手三阳,从手至头,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足三阳,从头至足,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足三阴,从足至腹,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手三阴,从胸至手,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大要以子午为主,左为阳(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右为阴(从午至子,右行为泻,阳主进,阴主退),手为阳(左手为纯阳),足为阴(右足为纯阴)。左手阳经,为阳中之阳,左手阴经,为阳中之阴。右手阳经,为阴中之阳,右手阴经,为阳中之阴。右足阴经,为阴中之阴,右足..........

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针灸大成

  《素问》补肾俞注云:“用圆利针,临刺时,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患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泻脾俞注云:“欲下针时,呪曰:‘帝扶天形,护命神灵。’诵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

  按:呪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呪,则一心在针。

  《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人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分,..........

卷四·禁针穴歌

针灸大成

  脑户、顖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

  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卷七·督任要穴(杨氏)

针灸大成

  督脉

  人病脊膂强痛,癫痫,背心热,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脉起于下极,并脊上行风府。起于尾闾,而生是病,可刺督脉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针四分,灸亦可,不及针,昏晕及癫狂者甚效。

  任脉

  人病七疝八瘕,寒温不调,口舌生疮,头项强痛,斯乃任脉起于中极下,上毛,循腹,到关元,直至咽喉天突,过承浆而生是病。可刺任脉承浆穴,在髭间陷中,刺入同身寸三分,灸七壮,止七七壮。.....

卷八·鼻口门

针灸大成

  鼻有息肉:迎香。衄血:风府风池合谷三间二间后溪前谷委中申脉昆仑厉兑上星隐白。

  鼽衄:风府二间迎香。

  鼻塞:上星临泣百会前谷厉兑合谷迎香。

  鼻流清涕:人中上星风府。

  脑泻,鼻中臭涕出:曲差上星。

  鼻衄:上星(灸二七壮)绝骨顖会又一法:灸项后发际两筋间宛宛中。

  久病流涕不禁:百会(灸)。

  口干:尺泽曲泽大陵二间少商商阳。

  咽干:太渊鱼际。

............

卷九·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针灸大成

  雷火针法

  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钱,麝少许,蕲艾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药未掺卷极紧,收用。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艾药,名雷火针也,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

  蒸脐治病法

  五灵脂(八钱,生用)斗子青盐(五钱,生用)乳香(一钱)没药(一钱..........

卷九·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针灸大成

  灸寒热

  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上。巅上一穴灸之。

  灸疮要法

  《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甲..........

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针灸大成

  灸疮膏法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芩、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炒铅粉、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膏不对症。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如用别物,干燥作疼,亦且不便。

  洗灸疮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其法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围,约一时久,令驱逐风邪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