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综合 / 诗词 / 诗题 / 诗句 / 作者 / 古籍

卷一·针道源流

针灸大成

..........瑞徐凤着集。

  《玄机秘要》,三衢继洲杨济时家传着集。

  《小儿按摩经》,四明陈氏着集。

  《古今医统》、《乾坤生意》、《医学入门》、《医经小学》中取关于针灸者,其姓氏各见原书。

  《针灸大成》总辑以上诸书,类成一部,分为十卷,委晋阳靳贤选集校正。

卷三·策

针灸大成

  诸家得失策

  问:“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人身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然针灸之技,昔之专门者固各有方书,若《素问》、《针灸图》、《千金方》、《外台秘要》,与夫补泻灸刺诸法,以示来世矣。其果何者而为之原欤?亦岂无得失去取于其间欤?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

  对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夫人之身,亦阴阳而已矣。阴..........

卷六·足阳明胃经

针灸大成

  足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

卷六·足太阳膀胱经

针灸大成

  足太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为黑肠。”

  诸书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无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窍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窍以出溺,上皆由泌别渗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于气之施也。在上之气不施,则注入大肠而为泄;在下之气不施,则急胀涩涩,苦不出而为淋。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

卷七·足少阳胆经

针灸大成

  足少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胆也。胆为青肠。”又曰:“胆为清净之府。诸腑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虚则目昏,若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

  足少阳胆经穴歌

  少阳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风池肩井渊液部,辄筋日月京门标,带脉五枢维道续..........

卷七·任脉

针灸大成

  任脉经穴歌

  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二十四穴)。

  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

  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曰阴脉之海焉。用药当分男女,月事多主冲任,是任之为言妊也。乃夫人生养之本,调摄之源,督..........

卷七·督脉

针灸大成

  督脉经穴歌

  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命门悬枢接脊中,筋缩至阳灵台逸,神道身柱陶道长,大椎平肩二十一,哑门风府脑户深,强间后顶百会率,前顶顖会上星圆,神庭素髎水沟窟,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任督毕(二十七穴)。

  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

  脉起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名曰海焉。用药难拘定法,针灸贵察病源。......

卷八·穴法(神应经)

针灸大成

  神庭:在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灸七壮,止七七壮。禁针。

  上星:在直鼻上,入发际一寸。针三分,以细三棱针,泄诸阳热气。灸三壮,不宜多;多则拔气上,目不明。

  顖会:在上星后一寸,有陷可容豆许。灸二七壮。

  前顶:在顖会后一寸五分,骨间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百会:在顶中陷中,容豆许,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针二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后顶: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针二分,灸五壮。

  风府:在项后..........

卷八·续增治法

针灸大成

  中风论(徐氏书)

  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且中风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各不同焉。或中于脏,或中于腑,或痰或气,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中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謇涩,故难治也。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治之先审其症,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标本刺之,无不效也。

......

卷九·医案(杨氏)

针灸大成

  乙卯岁,至建宁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背恶寒而体倦困,虽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冷治之。余诊其脉沉滑,此痰在经络也。余针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觉身轻手举,寒亦不畏,棉袄不复着矣。后投除湿化痰之剂,至今康健,诸疾不发。若作虚寒,愈补而痰愈结,可不慎欤!

  戊午春,鸿胪吕小山,患结核在臂,大如柿,不红不痛。医云是肿毒。余曰:“此是痰核结于皮里膜外,非药可愈。”后针手曲池,行六阴数,更灸二七壮,以通其经气,不数日即平妥矣。若作肿毒,用以托里之剂,岂不伤脾胃清纯之气耶?

......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