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本纪·秦本纪
史记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
本记·卷六
北史
魏晋泰元年二月,神武军次信都,高乾、封隆之开门以待,遂据冀州。是月, 尔硃度律废元晔而立节闵帝。欲羁縻神武,三月,乃白节闵帝,封..........黄黑螘阵斗。占者以为黄者东魏戎衣色,黑者西魏 戎衣色,人间以此候胜负。是时黄螘尽死。九月,神武围玉壁以挑西师,不敢应。 西魏晋州刺史韦孝宽守玉壁。城中出铁面。神武使兀盗射之,每中其目。用李业兴 孤虚术,萃其北。北,天险也。乃起土山,凿十道。又于东面凿..........
志·卷二十六
旧唐书
《帝王略要》十二卷 环济撰。
《先圣本纪》十卷 刘滔撰。
《华夷帝王记》三十七卷 杨晔撰。
《后汉杂事》十卷
《汉魏晋帝要记》三卷 贾匪之撰。
《魏晋代语》十卷 郭颁撰。
《吴朝人士品秩状》八卷 胡冲撰。
《吴士人行状名品》二卷 虞尚撰。
《江表传》五卷 虞溥撰。
《晋诸公赞》二十二卷 傅暢..........
志·卷四十八
新唐书
徐众《三国评》三卷
王涛《三国志序评》三卷
傅畅《晋诸公赞》二十二卷
《晋历》二卷
荀绰《晋后略》五卷
贾匪之《汉魏晋帝要纪》三卷
郭颁《魏晋代说》十卷
谢绰《宋拾遗录》十卷
孔思尚《宋齐语录》十卷
阴僧仁《梁撮要》三十卷
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六十三卷
来奥《帝王本纪..........
卷二十一
通典
○中书省
中书之官旧矣,谓之中书省,自魏晋始焉。梁陈时,凡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书十人,书吏二百人,(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
卷二十五
丞:汉二人,多以博士、议郎为之。后汉一人。魏晋因之,铜印黄绶。梁、陈视员外郎。(其员外,说在通直散骑常侍郎中。)后魏、北齐并有之。隋有三人。大唐置二人。
丞:秦汉有两人,后汉一人。(汉书:“张敞字子高,为太仆丞。”)魏晋因之。东晋或省或置。梁有丞,陈因之。后魏、北齐丞一人。隋三人,大唐因之。
主簿:梁置一人,北齐亦一人。隋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今荆河州(今理汝阳县。)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高帝置汝南郡,后汉因之。魏晋亦曰汝南郡。宋初因之,兼置荆河州,(领郡十,理於此。)以为重镇。(常珍奇守之。元嘉二十六年,后魏主太武率兵攻围汝南,太守陈..........
卷一百七十九
沁州(今理沁源县。)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又属赵。秦、二汉为上党郡地,魏晋亦同。后魏属义宁郡。隋初置沁州,炀帝初州废,复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大唐复置沁州,或为阳城郡。领县三:
沁源(汉穀远..........二百十,口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
隰州(今理隰川县。)春秋时晋之蒲城也。七国时属魏。秦、二汉为河东郡地。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北齐为沁州。后周置沁州及龙泉郡。隋初郡废,后复置西汾州,寻又改为隰州;炀帝初州废,置龙泉郡。大唐为隰..........
卷一百八十
沂州(今理临沂县。)春秋时,齐、鲁二国之地。战国属齐、鲁二国之境。秦琅琊郡。汉为东海、琅琊二郡地,后置琅琊国。魏晋亦置琅琊国。宋为琅琊郡。齐不得其地。后魏置北徐州。后周改为沂州。隋复为琅琊郡。大唐为沂州,或为琅琊郡。领县五:
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