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综合 / 诗词 / 诗题 / 诗句 / 作者 / 古籍

素问·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素问·阳明脉解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素问·针解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读注:《甲乙经》作:“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

素问·六微旨大论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予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

灵枢·终始

黄帝内经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臓,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

灵枢·四时气

黄帝内经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

  风㽷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

灵枢·淫邪发梦

黄帝内经

  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

  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臓,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臓,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

  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

  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爇;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

灵枢·五味

黄帝内经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别本作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

灵枢·上隔

黄帝内经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别本..........

灵枢·论疾诊尺

黄帝内经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医部全录》注:同壅),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㑊,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