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

白玉蟾宋代〕《心竟恁地歌

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
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
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
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
肉既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
满眼且见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
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
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
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
其精不是交感精,廼是玉皇口中涎。
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我闻其言我亦怖,且怖且疑且擎拳。
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
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
岂知此精此神气,根於父母未生前。
三者未常相返离,结为一块太无边。
人之生死空自尔,此物湛寂何伤焉。
吾将矍然以自思,老者必不虚其言。
是我将有可爱业,渠必以此示言诠。
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
朅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日月软如绵。
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玄。
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
且念八百与三千,云鹤相将来翩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即日动止一物相处团圆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1.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3.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4.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5. 尽管。如:「但说无妨」。
  1.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1. 姓。如汉代有但钦。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即日 jí rì
(1).当日。《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即日因留 沛公 与饮。” 宋 杨万里 《送王监簿民瞻南归》诗:“ 卢溪 在山不知年, 卢溪 出山即日还。”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 稚农 耻之,即日还里,假僧舍以居。”
(2).近日。《后汉书·伏湛传》:“帝知 湛 为 青 徐 所信向,遣到 平原 , 异卿 等即日归降,护送 洛阳 。” 宋 苏轼 《与范元长书》之十一:“到 容南 ,知昆仲皆苦瘴痢。又闻寻已痊损,不知即日何如?”《水浒传》第四七回:“我也每每听得有人説, 祝家庄 那厮要和俺山寨敌对。即日山寨人马数多,钱粮缺少……因而正好乘势去拏那厮。”  ——《漢語大詞典》
动止(動止)dòng zhǐ
(1).动作与静止。《庄子·天地》:“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荀子·修身》:“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
(2).行动;举止。《后汉书·张湛传》:“﹝ 张湛 ﹞矜严好礼,动止有则。”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楔子:“至望京店染起疾病,不能动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小人有这个新人在旁,动止不得。” 清 侯方域 《曹秀才墓志铭》:“孺人勤敏,有识量,动止尤嫻礼法。”
(3).起居作息。谓日常生活。多用作书信中的问候语。《隋书·经籍志二》:“起居注者,録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 宋 王安石 《与王禹玉书》之三:“秋冷,伏维动止万福。” 明 归有光 《与沉云泉秀才书》:“ 朱秀才 来,具知动止为慰。”
(4).古代监狱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六四三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夏 曰念室, 殷 曰动止, 周 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又狴犴者,亦狱别名。”  ——《漢語大詞典》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1.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2.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3.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4.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间 [ jiàn ]
  1.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2.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3.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4. 拔去,除去:~苗。
  5.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6.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一物 yī wù
(1).一种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清 郑燮 《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诗之三:“莫教轻一物,可待报他生。” 马南村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学之士,也没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专门家。”
(2).同类物;同一事。《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云耶,电耶,雨耶,雪耶,实一物也,不过因热度之异而变耳。”
(3).犹一事。《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郑玄 注:“物犹事也。” 南朝 梁武帝 《报侯景书》:“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於一物。”
(4).犹言一个标准。《墨子·尚贤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漢語大詞典》
相处(相處)xiāng chǔ
(1).共同生活;相互交往。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然余尝谓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这等,难道青天白日相处这几时,这两个却是鬼不成?” 清 恽敬 《上曹俪笙侍郎书》:“ 敬 生于下里,以禄养趋走下吏,不获与世之大人君子相处而得其源流之所以然。”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我不是外人,我跟你相处了二十年,你何苦这样?”
(2).彼此居处。 清 葆光子 《物妖志·介类·蚱蜢》:“为君门生所困,往来道絶,相处虽近,有若山河。”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团圆(團圓)tuán yuán
(1).圆貌。 唐 元稹 《高荷》诗:“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元 曾瑞 《哨遍·古镜》套曲:“寒光皎洁明盈室,素魄团圆照满天。”《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但见银河清浅,珠斗烂斑,一轮团圆皎月,从东而出。” 刘大白 《是谁把?》诗:“是谁把空中明月,捻得如钩?待我来抟钩作镜,看永久团圆,能否?”
(2).亲属团聚,多指夫妻而言。 唐 杜甫 《又示两儿》诗:“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清 洪升 《长生殿·补恨》:“团圆等待中秋节,管教你情偿意愜。”《红楼梦》第五四回:“ 蓉儿 !和你媳妇坐在一处,倒也团圆了。”
(3).指剧情的圆满结局。 清 李渔 《慎鸾交·计竦》:“怕的是戏到团圆诸事了,非晋爵,即加封誥,却不道胜事留些餘地好。”
(4).乐曲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舞工》:“软舞曲,有《凉州》《緑腰》……《团圆》《旋甘州》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