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依种种修多罗,成就往生决定信。

释遵式宋代〕《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

稽首西方安乐刹,弥陀世主大慈尊。我依种种修多罗,成就往生决定信。

住大乘者清净心,十念念彼无量寿。临终梦佛定往生,大宝积经如是说。

五逆地狱众火现,值善知识发猛心。十念称佛即往生,十六观经如是说。

若有欢喜信乐心,下至十念即往生。若不尔者不成佛,四十八愿如是说。

诸有闻名生至心,一念回向即往生。唯除五逆谤正法,无量寿经如是说。

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此人气绝即往生,大法鼓经如是说。

一日一夜悬缯盖,专念往生心不断。卧中梦佛即往生,无量寿经如是说。

昼夜一日称佛名,殷勤精进不断绝。展转相劝同往生,大悲经中如是说。

一日二日若七日,执持名号心不乱。佛现其前即往生,阿弥陀经如是说。

若人闻彼阿弥陀,一日二日若过等。系念现前即往生,般舟经中如是说。

十日十夜六时中,五体礼佛念不断。现见彼佛即往生,鼓音王经如是说。

十日十夜持斋戒,悬缯幡盖然香灯。系念不断得往生,无量寿经如是说。

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往生,大集经中如是说。

若人自誓常经行,九十日中不坐卧。三昧中见阿弥陀,佛立经中如是说。

若人端坐正西向,九十日中常念佛。能成三昧生佛前,文殊般若如是说。

我于众经颂少分,如是说者无穷尽。愿同闻者生正信,佛语真实无欺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种种修多罗成就往生决定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依 yī《國語辭典》

依 [ yī ]

  1. 靠著、倚傍。如:「依山傍水」。《說文解字·人部》:「依,倚也。」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 倚靠、倚託。如:「相依為命」。《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長卿故倦游, 雖貧,其人材足依也。」《文選·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3. 按照、遵循。如:「依次」、「依樣畫葫蘆」。《楚辭·屈原·離騷》:「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4. 聽從、順從。如:「咱們就依著他的話吧!」《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
  1. 情況沒改變、老樣子。如:「依然故我」。唐·方干〈獻王大夫〉詩二首之二:「歷任聖朝清峻地,至今依是少年身。」
种种(種種)zhǒng zhǒng
(1).犹言各种各样;一切。《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秦皇帝 大説,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隋书·王劭传》:“ 永安宫 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老残游记》第十三回:“他为自小儿没受过这个折蹬,所以就种种不讨好。” 狄平子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佛之所以现种种身説法,为此而已。”
(2).头发短少貌。形容老迈。《左传·昭公三年》:“余髮如此种种,余奚能为。” 杜预 注:“种种,短也。” 宋 曾巩 《上翁领》诗:“颠毛已种种,世患方纷纷。” 明 高启 《明月湾》诗:“莫照种种髮,但照耿耿心。” 清 钱谦益 《〈湖外野吟〉序》:“童而学之,髮种种矣,而后今乃知其难也。”
(3).淳厚朴实貌。《庄子·胠箧》:“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 王先谦 集解引 李颐 曰:“种种,谨慤貌。”  ——《漢語大詞典》
修多罗(修多羅)xiū duō luó
梵语音译,指佛教经典。也写作“修妬路”、“素怛囕”、“苏怛囉”、“修单兰多”。《法门名义集·理教品》:“修多罗者是一切本经一切论法,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无问卷数多少,皆言修多罗。”又亦省作“ 修多 ”。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盖闻 如来 説法,万万 恒 沙……岂直优波提舍、祗夜修多而已哉!”  ——《漢語大詞典》
成就 chéng jiù
(1).完成;成功。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当此之时,见夫子删《书》《春秋》,定王制,贤者嗟叹,决意览史记成就其事。”《后汉书·南匈奴传》:“ 孝章皇帝 圣思远虑,遂欲见成就,故令 乌桓 、 鲜卑 讨北虏,斩单于首级,破坏其国。”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琴罢,索予赋胡笳诗,而仓卒中未能成就。”《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千难万难,到得今日方得成就。”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这件事要办好,却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2).造就;成全。《汉书·张禹传》:“ 禹 成就弟子尤著者, 淮阳 彭宣 至大司空, 沛郡 戴崇 至少府九卿。” 宋 苏轼 《刚说》:“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洪深 《包得行》第四幕:“她也未尝不愿意,我看你还是成就了他们吧。”
(3).成材,成器。 汉 焦赣 《易林·乾之离》:“胎生孚乳,长息成就,充满帝室,家国昌富。”《北齐书·高阳王湜传》:“太后哭之哀,曰:‘我恐其不成就,与杖,何期带创死也。’” 唐 元稹 《赛神》诗:“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4).成为。《四游记·国王去蓬莱山修行》:“妾乃寡居,见君堂堂一表,愿奉桃与君,成就一对夫妇如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只有他那买古董,却另外成就一种癖性,好好的东西拿去他不买,只要把东西打破了拿去,他却出了重价。”
(5).业绩;作出的成绩。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使此儿五十不死,其志义何如哉!惜吾辈不见其成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苏秦 其所成就,虽不足道,使其有二顷之田,其能佩六国相印乎?” 清 黄钧宰 《金壶遯墨·奇女子》:“ 郑 当以文学进,而无大成就。” 冰心 《庄鸿的姊姊》:“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  ——《漢語大詞典》
往生 wǎng shēng
佛教净土宗认为:具足信、愿、行,一心念佛,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死后能往西方净土,化生于莲花中。见《无量寿经》卷下。一说,大彻大悟者,可以随意往生十方净土。 唐 韩愈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极西之方有佛焉,其土大乐,亲戚﹝如﹞(姑)能相为图是佛而礼之,愿其往生,莫不如意。”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丐为诵《法华经》迴向,则可藉以往生。” 明 屠隆 《昙花记·菩萨降凡》:“再休题人在房櫳,裙染胭脂,香薰罗綺,这些时,纔有个往生的消息。” 清 钱谦益 《黄子羽六十寿序》:“于此时息心克念,浄信往生, 东林 西土,涌现几席。”  ——《漢語大詞典》
决定(決定)jué dìng
亦作“决定”。
(1).对事情做出主张。《史记·殷本纪》:“帝 武丁 即位,思復兴 殷 ,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於冢宰。”《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齐王 即位,以 放 、 资 决定大谋。” 巴金 《家》七:“我的事情应该由我自己决定。”
(2).判断;断定。《史记·龟策列传》:“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资治通鉴·汉光武帝中元元年》:“上以赤伏符即帝位,由是信用讖文,多以决定嫌疑。”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四:“得此二十餘年,览者无虑数十家,俱不敢决定,无意得 石 氏帖目,始知此书为 欧 书无疑也。”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一:“须是演员预先决定那人物应当有的动作、姿态、音调、口气、状貌、服装等。”
(3).坚定。 前蜀 傅光 《慧义寺节度使王宗偘尊胜幢记》:“垂决定言,授菩萨记。”
(4).确定。 宋 陆游 《一百五日行》诗:“眼中青山身后冢,此事决定君何疑。”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圣人固有决定之论,亦有姑言大体而不尽其变者。” 毛泽东 《实践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5).必然;一定。 唐 无名氏 《挽歌》:“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朱子语类》卷一三一:“若欲与 汤进之 同做,决定做不成。后来果如此。”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清净真人》:“古圣贤惩忿窒慾四字,决定离他不得。”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中国 的老年,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决定悟不过来。”
(6).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如:存在决定意识。
(7).决定的事项。如:此事已经做出决定。  ——《漢語大詞典》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